大膽與謹慎。 |
文/托馬斯之顱
在《崩壞:星穹鐵道》上线之後,不少人都認爲米哈遊有了新的營收支柱,即將進入穩健的「復制爆款」階段。
但最近葡萄君獲悉,米哈遊幾位創始人近期的工作重點有了一些調整,他們對於組織發展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這家公司仍然在尋找更正確的節奏,探索新的上限。01
高層工作重點的調整
首先,未來蔡浩宇將調動北美更多的資源,並投入更多精力親自研究AI,而羅宇皓將常駐上海,繼續負責更多項目开發工作。
在GPT 4.0推出之後,蔡浩宇顯著增加了對AI的關注。畢竟如果想「在2030年打造出10億人愿意生活在其中的虛擬世界」,只沿着現有的工業化路徑迭代恐怕遠遠不夠。想要實現這個目標,AI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催化劑。據悉,米哈遊的部分在研項目已經开始了類似嘗試。
在外界的印象當中,蔡浩宇是每一代米哈遊旗艦項目的制作人。但有米哈遊老員工稱,蔡浩宇其實更多扮演的是一個开拓者的角色,他會在每次選擇關鍵路线之前親自上手嘗試,並會更加信任自己親手做過的東西。只有在他想清楚之後,公司才會投入更多的資源。
在公司早期階段,蔡浩宇一直相信自己和團隊可以攻克所有技術難題。員工手冊中,他也表達過類似的價值觀:
「最好用的商業引擎、源代碼我們都有,第三方中間件都可以买到,Open Source 項目大家都能看到。然後生產所需的知識,我們能夠接觸到的也和全球其他頂級公司無異,开源的代碼,最新研究的Paper與分享,這些都是可以公开透明看到的。」
「那么在我們的生產工具和知識都跟別人基本一樣的情況下,爲什么別人做出來的東我們做不到?」
但隨着項目的技術難度越來越高,需要實現的功能越來越復雜,蔡浩宇可能意識到了經驗和環境的重要性。有傳言稱,米哈遊的某個項目曾經希望做出物理驅動的載具,展現汽車軸承的重心偏差、爆胎後阻力的變化等真實效果,但這對國內技術團隊來說太難,最後還是交給有3A經驗的开發者實現了功能。如今米哈遊對北美的重視也是同理。
多名熟悉米哈遊的遊戲公司老板都說,蔡浩宇、劉偉和羅宇皓的互補程度令人羨慕,他們的分工也比不少公司靈活許多。只能說從歷史經驗來看,如何解放蔡浩宇的精力,讓他投入到最重要的工作當中,可能決定了米哈遊的上限。
02
組織:嚴控人員規模,
重視梯隊建設
在2022年末的全員大會上,劉偉就曾反思激進擴張的策略,表示瘋狂招聘讓公司陷入了「組織危機」。如今半年過去,最近劉偉再次在內部強調了這一話題。
目前米哈遊的總人數已經超過了5000人,其中僅《原神》項目組就超過了1000人。面對這一情況,高層沒有給出裁員優化的人數指標,而是要求大家思考一個問題:你的現有人員規模是否給業務帶來了足夠的價值?
這樣的風向,讓加入米哈遊變得越來越難。多名獵頭稱,近期只有推薦騰訊P11(即准專家)左右的候選人才有機會,而且米哈遊還不會明確給組長title,"投入產出比太低,只做他們需求的都餓死了。"
在控制人員規模之余,高層也希望提升現有團隊的工作效率。米哈遊的組織架構相對扁平,絕大多數管理者都屬於組長(組長之間依舊可能存在匯報關系),這一層級的員工大概有600-700名。而在未來,米哈遊希望他們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建設質量更高的團隊。
一方面,米哈遊會繼續加大校招投入,招聘更多價值觀相符的優秀人才;另一方面,他們會加強現有團隊的梯度建設。"比如說一個10人團隊,最好有1個組長,一個預備組長,2-3個骨幹,5-6個一线員工。但現在不少團隊,可能大多數成員都屬於一线員工。"
總之,經歷過快速擴張期之後,米哈遊正在遭遇大公司都曾遭遇過的問題。只是米哈遊似乎更早地意識到了這些問題,並展現出了更快的反應速度。
有米哈遊員工稱,有時他會覺得高層過於居安思危:公司的收入仍在增長,現金儲備也相當健康,很多業務都具備想象空間,過早做出這樣的調整,會不會錯失一些機會?但另一方面,不少從業者都認可米哈遊的判斷:畢竟這已經不再是屬於冒險者的時代,只有在每件事情上都少犯錯誤,大家才能活得更久一點。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米哈遊近況:蔡浩宇親自研究AI,劉偉要求嚴控招聘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7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