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角度來看,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證型包括:痰濕內阻、脾肺氣虛、氣滯血瘀、腎陽虛損;圖為情境照。(圖取自shutterstock)
沈莉馨/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主要起因於睡眠期間咽喉部肌肉過度鬆弛或上呼吸道結構狹窄,導致呼吸道反覆塌陷阻塞,好發族群主要為55-65歲的人。中醫師邵禹豪表示,從中醫角度來看,OSA的發生與體內臟腑功能失調及病理產物堆積有關,常見的證型(體質類型)包括:痰濕內阻、脾肺氣虛、氣滯血瘀、腎陽虛損。
邵禹豪在臉書專頁「」發文表示,據台灣睡眠醫學會的資料顯示,台灣約有67.9%的成人有打鼾習慣,其中更有4.6% 屬於OSA的高風險族群。
請繼續往下閱讀...
頻繁的呼吸中止會導致間歇性低血氧與高碳酸血症,不僅嚴重影響睡眠品質,更是許多慢性病的危險因子,與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如心律不整、心肌梗塞、腦中風)的發生率有密切關聯。長期忽視OSA可能對整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中醫證型
●痰濕內阻:體內濕氣過重,聚而成痰,阻滯氣道。
●脾肺氣虛:脾肺功能不足,氣的生成與運行受阻,無法維持呼吸道暢通。
●氣滯血瘀:氣行不暢導致血液循環變差,局部組織腫脹。
●腎陽虛損:身體陽氣不足,溫煦與推動功能減弱,影響水液代謝與氣血循環。
邵禹豪說,相應的治療原則著重於調整體質、祛除病邪,例如:燥濕化痰、補益脾肺、活血化瘀、溫陽利水等。這些治法旨在改善上呼吸道的氣血循環,減輕局部組織的腫脹與發炎,從而暢通呼吸道。
然而,具體的治療方案需由中醫師依據個別患者的詳細脈象、舌診及症狀,進行辨證論治後才能確定。
邵禹豪指出,根據臨牀觀察,許多受打鼾及OSA困擾的患者,除了痰濕體質外,常合併有上呼吸道黏膜的慢性發炎,表現出持續性的腫脹甚至灼熱感。因此,在處理痰濕的基礎上,治療初期常需搭配具有 清熱養陰 或 清熱解毒 功效的中藥,以緩解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及局部發炎狀態。
邵禹豪表示,待急性症狀緩解後(中後期),則需著重 扶助正氣,例如針對氣虛、陽虛進行補養,以提升身體整體機能,並間接促進局部循環的長遠改善。
此外,由於OSA患者常伴隨有慢性鼻炎或鼻塞問題,適當加入具有通利鼻竅功效的中藥(如辛夷、蒼耳子、白芷等),有助於改善鼻腔通氣,進一步提升整體治療效果。
。
。
標題:中醫看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常見4證型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01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