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G CFO ,作者G CFO編輯部
核心觀點:
把自己關在狹窄的工作範圍中打轉,容易變得脆弱;
面對職場的不確定性,不斷跨界到新環境,吸收不同領域的新技能才能變得強大;
財務人跨界並非難事,我們的固有技能在新領域總會發揮奇效,成爲跨界時的“立足點”;
財務BP如果能爲本部門積極拉通公司內部資源,利用外力解決難題,是難得的成長。
CFO分享 | 6650字
學習時間 | 17分鐘
哲學家詹姆斯·卡斯在《有限與無限的遊戲中》中寫道:很多事物都有限和無限的兩面,全憑當事人怎么看待。
一場考試是有限的,但學習是無限的;一家公司是有限的,但商業是無限的;一份工作是有限的,但職業生涯是無限的。
有限遊戲總要明確始終,產生贏家;而無限遊戲但求生生不息地玩下去。
Janet就是一位財務領域的“無限玩家”。她對自己歐萊雅“元老級”財務BP的身份並無安全感,也拒絕躺在功勞簿上自認終點。
從她的故事裏,你會驚嘆她金箔般無限延展的財務技能,巧妙地在不同職位上發揮影響力。這個過程中,人的潛能才得以不斷被挖掘,從而認識新的自己。
有限遊戲往往是痛苦的,焦慮於一時一地的薪資回報,而忽略自己的心聲和長线發展;而無限遊戲玩家,擅於通過跨界跳脫內卷的舊域,揚帆自己的新大陸。
以下是包雲潔老師的分享:
1997年我走出校門,入職GeneralElectric(通用電氣)的管培生。
那個年代,外企管培對於財會專業學生屬於跟四大和銀行並列的“好去處”。GE的規則是管培生要經歷長達2年training program(在職培訓),第3年才會分配到固定部門。
今天可能會花這么長時間帶教新人的企業不多,每當別人問起我的成功之處,我總坦言只因“運氣好”。而這種幸運之處也是多年之後我才領悟到的。
在GE最初的兩年,我先後做過投資回報分析、研發中心財務、工廠成本會計整合項目和FP&A。
當時是什么情形?十幾個管培生每半年一起大輪崗,一個崗位剛剛上手就被推到下一個崗位;好不容易適應新同事可以幹活了,又輪崗到第三個崗位去了。
直到第3年我被分配到部門,盡管當時那個職位非常好,但以我2年司齡,居然要管一些工作超過10年的老員工。這對我和我的“手下們”都是不小的考驗。
找老板討教團隊管理技能,老板當時跟我說了一句聽起來平平無奇,但影響了我20多年的話,現在都記憶猶新: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潛能,你要用心觀察和开發員工的潛能,把人放在合適的崗位上,只有這樣團隊才能更有效地運作。”
前言:不要掉入“穩定”的陷阱
什么叫“潛能”?
我在歐萊雅工作了20年。每年關12次帳,最开始可能關账都不利索,後來終於熟練了;或者獵頭幫我物色同樣職位的工作,給更優厚的待遇。
這算不算开發了我的“潛能”?
我覺得不算。
這充其量叫適應了某項工作。
1、“穩定的工作”往往既是奢望,又是誤區
相反,無論是會計、稅務還是FP&A,如果把財務工作框在每個月做那套固定的job list,恐怕才最危險,最消磨人的潛能。
財務經常講“邊際效益”,人要是老待在同一崗位,每一份付出相應的收獲,最後都會邊際遞減,最後讓人走在逼仄的職業旅途上。
當技能沒有什么成長,工作越來越可被替代,就只好靠內卷加班向公司彰顯“勤懇”。
於是隨着年齡增長,對不確定性的免疫力就越弱,一次崗位調整就可能置人於窘境。
換言之,如果想以“穩定”的心態去應對一個注定“不穩定”的職業生涯,其實是一種奢望;善於用“不穩定”去开發自己潛力的人,才能求得真正的“穩定”。
後來我才真正理解老板那句話:一個人只有被置於幾乎陌生的環境下,潛能才談得上“被开發”。這也是GE的理念,它相信輪崗才能讓管理者看到新人迸發出的能力。
爲此GE用了2年時間來發掘我,幸運的是我也較早領會到它的用意。
2、財務人跨界,並沒有想象中那么難
有些人可能認爲財務要跨界難很,但就我個人而言有幾條經驗之談(在後面故事中會詳細說明):
跨界是肯定存在技巧和策略的
跨界從不意味着盲目,也不意味着跟該領域專家正面競爭,竅門是找到自己的影響力的切入點;
企業對跨界財務的需求其實很大
越大的企業由於分工越細,都會需要一些全才彌合部門之間的嫌隙。換其實,對於企業跨界人才往往比專業人才更稀缺;
不必刻意追求,只需遵從自己內心
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知道在某個時間節點,是否感受到了發展的天花板,是否想主動挖掘新的潛能。這時候機會自然與你不期而遇。
哪怕做最枯燥的會計工作,主動在其中挖掘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流程改進、資源整合等等——也算是一種“跨界”。
對於職業早期的財務人,如果沒有太多機會輪崗,我非常推薦兩種拓寬能力圈的方式。
(1)以審計&內控喫透業務
每做一個審計,其實就可以當成一個項目。短短2,3個月要審一家完整的企業,需要把所有的部門、流程、數據和憑證都過一遍,這本身就非常長見識。
(2)用項目管理錘煉綜合能力
我工作第2年到後來負責整個歐萊雅亞太區,所做的無數個項目,幾乎沒有重復的。項目管理非常鍛煉人,像盲盒一樣總讓人遇上新挑战。
在項目過程中本職工作依然是財務,但你會發現通過這次歷練,建立了許多合作關系,拉通了很多流程,讓上級看到了你的辦事能力。
我工作這么多年,也經常告訴員工:所有的管理者都喜歡自驅力強的下屬,你在自己本職工作提出創新,上級都會很支持。
10年財務BP生涯,濃縮成三條思維
2000年我進入歐萊雅,先做了10年controller(財務BP)。當時我們主要和銷售部門、市場部門和運營部門3種夥伴合作,它們各自業務行爲會映射到財務結果上。
比如市場部最關心新品上线,財務端要關注新品毛利;
銷售部鋪設不同渠道,財務端要關注渠道利潤率;
運營部從排產到物流要確保不斷貨,不積庫存,財務端要關注流動資金的支配;
最終財務BP就是要管理好一張利潤表。
這個時期我總結過快消行業財務BP需要具備的3種思維或素養:
1、對業務數字,要有“邏輯性敏感”
過去企業找財務部拿報表才能做決策;現在人人手裏都有份數據,隨之而來的就是口徑不齊——這在快消行業尤爲常見。
比如兩個部門拿出同一電商平台兩個大相徑庭的銷量。究其原因,A部門是截止到昨天午夜未剔除退單的銷量;B部門是截止到上周末剔除退單的銷量。
所謂對數據的“邏輯性敏感”,就是感知不同數據大致的取數原理,調停部門間在數據上的爭執。這要求財務BP能倒推數據來源和差異成因,還原數據的本質信息。
2、商業決策須當機立斷
只有當財務BP對數據有直覺上的取數敏感,才能快速正確地做出商業決策,這在快消行業中尤其重要。
快消的“快”,就“快”在消費者的見異思遷。即便業務不確定性再大,也要立馬有決斷,否則什么都不做等於什么收入都沒有。
關於決策敏捷性,我有兩點經驗:
(1)抓大放小
如前所述,如果對數據源邏輯非常清楚,就知道什么叫“抓大放小”。
比如兩套數據也許是更新節點的差異,區別只是損失率、退貨率沒考慮,那就先放過,不要在小差異上死磕。
事實上,促銷窗口可謂轉瞬即逝。如果財務非得糾結這3%的差異,可能等走完幾道審批,促銷套裝才首頁上架,發現根本沒人點擊了。
(2)預算放權
所以有時候我們會把預算向下放權,比如不要定死一個預算絕對值,而是隨機應變給BU一些自主權。
比如這個月銷售做得多,毛利也不錯,BU相應可使用的預算就自動提高,不需要每一單都找財務BP審批。
當然,放權也需把握尺度。財務BP仍要時刻關注預算整體使用情況,免得月底才發現毛利出大紕漏。前提是有完備的技術和系統可以支持這種監督。
3、跨部門拉通資源,發揮創造力支持業務
財務BP在自己部門裏應該是這樣的一個存在:大家都覺得這人有想法,人脈又活絡,拉得通公司各種資源。
有新想法或商機,第一個就想找財務BP聊——這大概就是做財務BP的最高境界。
反之,如果業務有訴求最後是被財務環節卡住了,這絕對是財務的失職。除了監督和控制,財務更重要的功能是推動業務發展。
當然,有人會說這兩者是否矛盾呀,怎么積極尋求一個方案兼顧合規和業務需求?這就需要從其他領域身上汲取創造力了。
我曾經做過一個項目是協助HR總監做員工薪資的發放外包。這過程中涉及很多敏感數據的信息管理,比如個人隱私和銀行卡账號的授權都需要很多數據庫知識,而我和HR總監對這塊可謂一無所知。
但是我了解公司採購部在數據庫方面的很有造詣,公司所有供應商數據都是他們負責的。而且歐萊雅執行的是歐洲的數據保護法案,在合規方面他們也很專業。
於是我把這兩個部門負責數據庫的同事劃拉到一起开了個會,再請法務同事科普相關法規。HR這邊大致就知道付薪數據庫怎么搭建運維,信息授權怎么拿捏,最後項目圓滿落地了。
所謂“創造力”絕不能指望同一夥人坐在原地硬憋,創意往往多來自跨界而來的新人。
這也是爲什么我經常強調要“跨界”。如果財務BP擅長這種內部資源的跨界整合,而且精通人情能撮合多方合作,會成長得非常快。
兩次轉身,把財務玩成“無限遊戲”
到了2010年,我的心態發生了一些變化。
在歐萊雅已有10年,也幾乎是財務部“元老級”員工,從白手起家到管30多人的團隊,一切看似順風順水。
但有天突然在想:難道我一輩子都要做這個嗎?
跟這張利潤表打了10年的交道,成天想:削減費用、增厚利潤、做大ROI,賣更多產品.....如果仍有盲區,那就是產品的开發和生產我不懂。
所以當時我有一個強烈的愿望就是去工廠把這塊補齊。
1、從管“櫃台”到管“工廠”
2011年亞太區營運部空出一個財務總監的位置,當我提出轉崗並赴任的時候,很多人都表示詫異。
過去我管中國區的事業部,職責側重在銷售端;而亞太區營運部意味着要管15個國家工廠和物流,涉及稅務、風險之類我此前不負責的工作。
即便兩個崗位差異這么大,但管理層還是同意了我的轉崗申請。因爲老東家對我充分信任,才有這么多機會去嘗試新崗位,算是一種員工與企業的雙贏。
等我摩拳擦掌准備走馬上任的時候,才知道事情沒我想得那么簡單。
(1)外行就沒有一點兒話語權?
其實最初我做足了心理准備——要謙虛,因爲我是外行。於是到工廠和生產线觀摩,坐在電腦前看下屬同事怎么安裝預算系統,做了很多前期學習。
結果第一年預算要我審核籤字,會上我還什么言都沒發,工廠廠長很直接就說:“這些東西你不懂,(預算方案)我都看過了,你直接籤字就行。”
換以前,以我在事業部的地位從不會被challenge;現在做了財總,廠長卻拿我這個“外行”當“橡皮圖章”。怎么辦?
我答道:“工廠的運作、提升機器利用率、降低材料損耗這些你是專家,你說了算。但要知道工廠何爲存在?在最短時間,以最合理的成本生產,賣給消費者。我雖不懂工廠,但我最懂客戶。客戶對同一型號和顏色的彩妝,追捧絕對不超3個月。你爲了攤薄成本,堆了6個月的庫存,倘若下月粉色就不流行了,這些庫存該怎么辦?”
(2)專家環伺,但總有“立足點”
這番話的意思絕對不是挑战這位廠長,而是讓他知道我能爲他做什么。這個過程就是尋找跨界時的“立足點”:
尊重對方專業,避免與之競爭
千萬不要以爲自己回去加班補課,就可以跟對方平等對話了。再聰明的人也不可能短時間內喫透別人十多年的經驗。
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信任對方的專長,你們是互相幫襯的,不是把他擅長的東西重新又學一遍企圖取代他。
以己之長,補彼之短
反過來說,正因爲人在某領域非常專業,其在別處就一定存在短板。兩個不同領域的專家,只熟悉自己的職能、技術和訴求,他們溝通其實永遠有矛盾。
所以如果一個人並非是某方面的專家,但聽得懂雙方的語言能把兩者的訴求對接,這個人會很有價值。雖然不懂生產,但我一看這個庫存就是不合理的,那我在廠長面前就有用武之地。這就是所謂的“立足點”。
所以要我說專業人才和跨界人才哪個更重要?
我會說永遠是跨界人才對企業更重要。
離开舒適區不意味着要離开自己擅長的技能。我們所擅長的,也許就能在陌生領域發揮奇效。
2、從財務到內控,不可能的任務?
轉眼到2017年,我的財務職涯已年滿20年。
彼時我已當了4年亞太區運營部CFO,兌現學生時代的愿望。某種程度也算把財務“做到頭”了。
就像7年前那樣,另一個念頭在心裏萌生:難道接下來我就只能去其他部門或企業繼續當CFO?
這似乎又不是我想要的。於是那年我又做了個很“出格”的決定——轉職去做亞太區內控合規總監。
這個崗位是新設置的,當時管理層決定內招,人選要有橫跨業務、工廠和研發的工作經驗和能力,還必須具備很強的溝通和學習能力。
沒有前任參照,工作內容待定義,工作流程待創建,工作團隊待招募,放下了原來帶着的團隊我滿懷憧憬地只身赴任。
結果开始參加各種內控合規的线下活動時發現,這個領域的行家要么有法律背景,要么是審計背景,像我這樣做20年財務改行做內控的竟然絕無僅有。我突然有點後怕,“跨界”沒有那么容易,要進這個圈子有點難。
(1)傳統內控的死角,就是新部門的立足點
但後來又轉念一想:既然這是個新設立的部門,我就有權力來定義它啊。爲什么非要跟傳統的內控做一樣的事呢?
就像當年被工廠廠長挑战一樣,我需要的是一個立足點。很快我就發現:
傳統內控是律師或審計師來告訴業務,這裏有問題,那裏不合規......一切嚴絲合縫,但業務部門沒有得到任何可行的建議。
如果要我掌管這個部門,它應該是在合規的基礎上,又專爲內部客戶提供解決方案。
(2)如何解決“網紅”的營銷費用不透明困境?
舉一個最近我做的項目,大致可以體現我做“內控”的思路是什么。
快銷行業的廣告投入很大,多年前我們走的都是電視和雜志等渠道,收視率或發行量都很透明,營銷費用審批很方便。
現在投放主战場到了线上。這時候問題來了:這些網紅美妝博主的傭金該怎么定?
當下至少有5000名高流量的美妝達人,在網紅經濟剛剛出現的時候,他們的定價是沒有標准的。开價幾千幾萬的都有,對方有很多報價依據(粉絲數,觀看量等等),但我發現這些數據並不一定真實。
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同意花這個錢,相當於完全掐掉這個業務;但如果放任不管,預算又極不可控。面對這一塊新事物,我需要搭一套合理的方案,怎么辦呢?我分了3步:
跑一线,收集所有情況
首先公司一定有了解這個情況的其他部門,先把各方相關的知識搜集起來,拼出業務的全貌。
比如銷售可能知道平台下單的體驗流程;IT可能清楚各個平台數據的真實性;公關可能了解非營銷直播行情價......
拉小組,信息互通有無
接下來就像我做其他項目那樣——成立專項小組。其實在同一家公司,經常會有A在做的事情B也在做,但是他們相互不認識。大家結識下交換經驗,很快能得出優化方案。
至此方案有了一個雛形:指定3家網紅經紀公司分管不同的區域,再給它們一套篩選標准,排除諸如“藝人敏感言論”等風險。同時經紀公司提供所有直播數據的真實性調查,最後匯總成一份白名單。
這份名單會給到歐萊雅內部26個品牌的市場銷售團隊,帶貨人選只能在裏面挑。如果有更好的人選,亦可提交我們往裏增補。
建檔案,記錄投資回報率
最後一步是解決定價問題。
首先財務部會做一個整體記錄,追蹤每位主播帶貨的投資回報率。跑出一個大致的結果來錨定定價。
另外這份名單是內部各部門共享的,所以各部門報價口徑可以統一。在數據庫可以查到主播過往的帶貨表現,營銷過我們哪些產品等等。
這也得益於歐萊雅是一家大企業,內部很多資源加以整合利用。最後做出來的是一套網紅營銷生態,而不僅僅是費用審批那么簡單了。
寄語:面對內卷的職場,我們該怎么辦?
幫女兒准備升學材料時看到一句話非常喜歡,是13世紀的坎特伯雷大主教說的:
Study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
譯爲:終身學習,向死而生。
我覺得今天這個職場實在“卷”得太厲害,最令我失望的是,在職場裏大家太過多關注找到一份好工作,事實上能找到的只能是“Job”(營生),而“Work”(事業)是靠自己創造和定義的。
亞裏士多德說過:唯當每個人都發現了屬於自己的天賦,完成了從潛能到實現的綻放過程,他的人生才可以說是幸福的。
好奇心
所以我總覺得好奇心是一份非常可貴的品質,它會推着人自發地去學習;
反之,墨守成規者在我心目中很難有長進。好奇心強的人又總會跟另一個好奇心強的人心有靈犀,彼此吸引,這種共同創造的成就感外人是很難理解的。
勇氣
其次我希望每個人都有一份“邁出第二步”的勇氣。在未知領域後,需要跟另一學科專家溝通、合作、磨合,我深知這不簡單。
有的人看不到成型的前景,就不愿意跨出那一步;也有人面對未知卻勇於出擊。人與人的差別就在於此。往往一猶豫,不跨出,就錯失了一個機會。
絕不要低估你從原領域帶去的新知識,它會幫助你成爲新團隊獨一無二的存在。這足以彌補跨界給人造成的不適應和其他風險。
“近情精神”
還有一點,是林語堂先生說的“近情精神”。
財務的世界裏,太容易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小數點後一個數字差不得,涉及條條框框的事兒沒得商量。這種認知既對,又不對。
如果講規則,發票不對肯定不能付款,這我贊同;但是如果講Finance BP,那就真需要“近人情”。
所謂近人情就是總能在條條框框裏找到一個可以操作的方法,而這個方法就是你可以貢獻的價值。即便是學霸、專家甚至天才,在企業裏也不可不諳世事,不可生活在冰冷的邏輯世界。
我曾經被人所啓發並從中受益,所以亦希望成爲他人的榜樣。哪怕一兩個人因爲我的故事愿意鼓起勇氣踏出那一步,也有莫大的價值。
以上,是包雲潔老師的分享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事物都有限和無限的兩面,不要把自己關在狹窄的工作範圍中打轉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3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