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組數據公布的時候,真是讓人有些感慨的:
香港聯交所過去幾年的IPO項目的數量和融資規模(不計綠鞋部分):
- 2020年: 146個IPO,總融資規模3,960億港元
- 2021年: 97個IPO,總融資規模3,313億港元
- 2022年: 90個IPO,總融資規模1,046億港元
- 2023年至今(截止7月18日):39個IPO,總融資規模205億港元
曾經世界第一的融資市場,如今急劇收縮到只有當年的一成左右,這比“恆指10年還是20000點”的冷笑話更冷。
老友說問題出在幾方面:
1、疫情幾年,投行不方便北上,發的都是過去積存下來的項目,現在存貨陸續發完了,後面的又因爲准備時間不夠,補不上來,造成了青黃不接的檔期,應該還算正常;
2、DeCouple之後,投行不是撤銷香港辦公室就是搬去新加坡,加上一些專業服務(律師、會計師等)人士移民,人手不足是實情
3、以前活躍的瑞銀、瑞信忙於出事和整合,在這方面明顯落後,他們不但是專業的投行,還是非常重要的承銷、分銷、經紀渠道,IPO(包括配售)詢價詢量,少了他們的參與確實有損失。
4、由於跟PCAOB籤了協議,中概回來第二上市的動力大減,跟百度、蔚來他們那時候急急忙忙回來第二上是完全不同了。
5、還是Decouple的原因,海外的創投這兩年很少募集投資國內的Funds,實際想募也收不到多少錢,他們投的項目大都傾向於VIE架構,去海外上市,投得少了,能上的自然也少了,去美國上的因爲各種原因就更少了。
6、國內科創板(注冊制)的分流。
在我看來,轉折點就在春節前後財政司長陳茂波(波叔)的中東之行,沒能成功拉來沙特阿美做第二上市,之後種種因素疊加,外資猛衝港股的節奏戛然而止,某國持續加息造成與新興市場利率倒掛,匯率承壓(這個香港不存在),資金外流。本港的同業結余一路下滑,3000多億的淨兌出,不一定是說資金全部跑到新加坡日本印度去了,但是換成美元存個定期都有5釐收益,連升鬥市民都愿意這么換一下啦。
至於港元、港股未來的國際地位,咱們小市民也不敢亂說,但是最差的一種情況就是變成一個淨流出的市場,逐漸陰幹。
Anyway,現在已經沒有人說跨過香江去,爭奪定價權了,現在我們的宏大敘事是跨過太平洋,爭奪定價權,祝那些納斯達克的QDII大賣!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曾經的世界第一,今年突然失速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4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