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銀行系”壽險公司“第二梯隊”中的一員,中信保誠人壽在2017年-2019年的三年高增長期之後,增速驟然大幅下滑。2022年,公司淨利潤同比縮水超過62%,淨利潤增速由正轉負,連續25個季度保持爲A的風險綜合評級也降至BBB,這些不利因素給公司未來蒙上一層陰影。
來源:經理人傳媒旗下《中國保險家》雜志 文/林曉耕
2022年年報公布前後,中方股東變更,董事長辭職,利潤大幅下降⋯⋯一系列問題讓中信保誠人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保誠人壽”)受到了外界的廣泛關注。
中信保誠人壽出身“顯貴”,其發起股東爲中國最大的金控集團——中國中信集團和全球最大保險集團之一的英國保誠保險集團,兩家股東各持股50%。
作爲最早獲批成立的中外合資壽險公司之一,中信保誠人壽成立於2000年,總部設在北京,注冊資本金爲23.6億元。截至目前,公司已設立了廣東、北京、江蘇、上海、湖北、山東、浙江、天津、廣西、深圳、福建、河北、遼寧、山西、河南、安徽、四川、蘇州、湖南、無錫、陝西、寧波、青島等23家分公司,共在100個城市設立了超過200家分支機構。
2022年,中信保誠人壽保費規模同比增長16.26%達到311.89億元,在“銀行系”壽險公司中處於“第二梯隊”,與銀行系險企領頭羊中郵人壽的914.34億元保費規模相距甚遠,與建信人壽的500.16億元、工銀安盛人壽的491.22億元規模相比,也落後甚多。
盡管2022年公司實現淨利潤10.96億元,優於其他銀行系壽險公司,但同比下滑62.40%。更值得關注的是,公司風險綜合評級(IRR)從2016年一季度到2021年四季度一直保持爲A,到2022年四季度降至BBB。
2023年一季度,中信保誠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97.02億元,同比增長5.03%;實現淨利潤5696.59萬元,同比下降21.50%,仍然未能擺脫“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對此,中信保誠人壽在償付能力報告中坦言,2022年以來,受局部疫情反復的影響,疊加美聯儲加息縮表等因素,資本市場波動較大,受投資端收益下滑的影響,行業盈利狀況不及去年同期。
分析顯示,導致公司“增收不增利”的更深層原因,來自公司內部的經營。
淨利潤增速由正轉負
2017年,已成立17年的中信保誠人壽營業收入和保費規模雙雙首次突破百億,分別達141.14億元、120.22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43.36%、46.06%,創下了公司迄今爲止的最高增速。同時,公司淨利潤也大幅增長50.14%,首次站到10億元大關之上,達到10.51億元。
隨後兩年,公司進入高速發展期,營業收入和保費規模於2019年同時突破200億元大關,分別達248.85億元、213.44億元。與此同時,公司淨利潤2019年達18.2億元,較上年大增64.86%(表1)。
2020年之後,中信保誠人壽的營業收入和保費規模仍然持續增長,但增速开始大幅下滑。2020年-2022年,公司營業收入增速分別爲15.62%、13.69%、14.08%,遠低於之前三年;公司保費規模增速也呈現同樣的趨勢。不過,盡管增速下滑,但高基數下,中信保誠人壽的營業收入和保費規模分別於2021年和2022年突破了300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中信保誠人壽淨利潤增速由正轉負。2022年,公司淨利潤同比大幅下滑62.40%降至10.96億元,回到了2017年時的水平。
2023年一季度的經營數據顯示,中信保誠人壽仍未能扭轉這一下滑趨勢:淨利潤同比下降21.50%。
風險綜合評級由A降至BBB
更值得關注的是,公司風險綜合評級由A到BBB的變化。
2016年一季度-2021年四季度,公司風險綜合評級已連續25個季度獲評A類,是目前評級連續獲評A類次數最多的壽險公司。而2022年的四個季度,公司的風險綜合評級分別爲AA級、BBB級、BB級、BBB級。
風險綜合評級,是銀保監會根據相關信息,以風險爲導向,綜合分析、評價保險公司的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根據其償付能力風險大小,評定不同的監管類別,並採取相應監管政策或監管措施的監管活動。
作爲分類監管的評價結果,風險綜合評級綜合反映了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風險的整體狀況,包括資本充足狀況和其他償付能力風險狀況(包括操作風險、战略風險、聲譽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等)。
盡管公司目前的BBB評級,顯示其在監管層面仍處於償付能力充足率達標,且操作風險、战略風險、聲譽風險和流動性風險較小的範疇,但公司核心償付能力的快速下滑仍然值得警惕。
償付能力報告顯示,2020年、2021年,中信保誠人壽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爲249.39%、249.38%和261.21%、235.23%。到2022年,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較上年下降了44.32個百分點,達216.89%,而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則較上年猛降109.32個百分點,至125.92%。
對此,公司給出的解釋是“主要由於償二代二期規則轉換、資本市場波動、以及新業務帶來的影響。”
截至2023年3月31日,中信保誠人壽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繼續下滑至202.88%、113.16%。
過度依賴銀郵渠道
作爲銀行系保險公司,中信保誠人壽利用銀行渠道優勢拓展業務無可非議。不過,如果過度依賴銀行渠道,也可能會對公司新業務拓展形成掣肘。這從公司將“新業務”列爲導致償付能力充足率下滑的三大原因之一,可窺一斑。
年報數據顯示,近年來銀保渠道銷售佔據公司保費收入的半壁江山。
2021年,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前5名產品中,銀行渠道產品佔據3席。其中,中信保誠基石恆利終身壽險、中信保誠鼎信盛世兩全保險(分紅型)兩只拳頭產品位居一、二位。這三只產品的原保費收入分別爲81.25億元、20.63億元、16.53億元。
中信保誠基石恆利終身壽險一只產品的保費收入就佔到公司2021年保費收入的30.24%,三只產品合計原保費收入佔到公司2021年保費收入的44.07%。
2022年,整個保險行業都开始大力拓展銀保渠道,具有“先天優勢”的中信保誠人壽也在銀保渠道有更多收獲。
2022年,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前5名產品中,就有中信保誠基石恆利終身壽險、中信保誠鼎信盛世兩全保險(分紅型)、中信保誠築福未來年金保險B款(分紅險)是銀郵渠道產品,分別實現原保費收入153.56億元、13.39億元、8.40億元。
僅中信保誠基石恆利終身壽險一只產品的原保費收入,佔2022年公司保費收入的43.46%,這三只產品合計的原保費收入佔到2022年公司保費收入的56.22%。
顯然,在銀保渠道上,公司進一步加大了中信保誠基石恆利終身壽險等核心拳頭產品的銷售力度。
退保率、投訴率居高
然而,在銀保渠道不斷被強化的同時,公司直銷和個人代理渠道上存在退保率偏高等問題。如電銷渠道的無憂行兩全保險,2022年退保率高達23.05%;團險渠道的福利恆康團體醫療保險2022年退保金額居首,退保率也達到了10.08%。
2022年,公司退保金爲13.96億元,同比增長32.67%,增幅遠超保費收入增幅。
從客戶投訴及監管處罰情況,也投公司經營管理上存在的問題。
2022年,中信保誠人壽共受理投訴案件6906件(含監管轉辦投訴和自收件投訴)。
據山西銀保監局的通報,2021年第四季度中信保誠人壽萬張保單投訴量位列人身保險公司第一,達2.48張/每萬張。
2019年,公司的銷售糾紛投訴量同比增加132.35%。
2023年3月,“焦銀保監罰決字〔2023〕25號”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中信保誠人壽焦作中心支公司“未按規定注銷已離職個人保險代理人執業登記;財務數據不真實”,依據《保險銷售從業人員監管辦法》第十八條、第三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八十六條、第一百七十條第(一)項的規定,焦作銀保監分局給予該單位警告,並處罰款16.5萬元。
因存在保險代理人管理不規範的違法違規行爲,中信保誠人壽淄博中心支公司被罰1萬元。
裁撤分支機構
中信保誠人壽在償付能力報告中表示,當前,壽險行業整體處於“三期疊加”,一是行業進入增速換擋期,規模高速增長的時代宣告結束,行業面臨長期性數量、結構調整;二是行業監管加強,前期積累的問題進入集中爆發期;三是行業進入發展轉型陣痛期,轉型仍未取得實質性突破。
2023年一季度,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公司以客戶爲中心的產品策略,堅持多元化和差異化的渠道發展策略。
而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近年來中信保誠人壽开始裁撤機構,收縮战线。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以來,中信保誠人壽撤銷了18家分支機構,以支公司和營銷服務部爲主。這些分支機構不僅限於三四线城市,位於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分支機構也被撤銷。如中信保誠人壽北京分公司平谷營銷服務部、中信保誠人壽深圳分公司榮耀營銷服務部等。
業內人士認爲,收縮機構一方面可能是出於節約成本的考慮,另一方面也可能跟當地業務規模不大有關。
未來,隨着互聯網保險的發展,保險公司裁撤线下機構或者根據公司战略調整分支機構布局,或許會成爲常態。業內人士認爲,這取決於保險公司的發展战略,如果保險公司定位的一二线城市的高端客戶,未來可能會進行分支機構的合並或裁撤,如果選擇向市縣扎根,未來甚至可能會加強布局。
股權變動、管理層更新
2023年4月6日,中信保誠人壽發布公告稱,已於2023年3月30日在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完成了變更股東登記。
2022年11月21日,中信保誠人壽收到《中國銀保監會關於中信保誠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變更股東的批復》(銀保監復〔2022〕822號)。中國銀保監會同意中國中信有限公司將其持有的中信保誠人壽50%股權劃轉至中國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金控”)。
股權變更完成後,中信金控持有中信保誠人壽50%股權。
中信金控是央行批准設立的首批金控公司,屬於母公司專門設立金控子公司的“小金控”模式。作爲首批獲得金融控股牌照的公司,中信金控將承接中信集團旗下的金融牌照和資產,包括中信銀行、中信證券、中信信托、中信保誠人壽和中信消費金融5家金融公司。
因此,從內部控制角度來說,股權變更並不會對中信保誠人壽帶來實質性影響。有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如果金融企業股權由金控公司進行集中統一管理,制度上隔離實業板塊與金融板塊,有利於防範金融和實業的風險交叉傳遞。
不過,管理層的變動對公司經營的影響,這需要更長時間來評估。
2023年6月5日,中信保誠人壽公告稱,董事會收到黎康忠的辭呈。黎康忠因個人原因,辭去本公司董事長職務。
黎康忠代表保誠保險出任中信保誠人壽董事,並擔任董事長職務。2017年9月任職資格獲批。黎康忠2009年加入英國保誠集團,曾任保誠集團亞洲及非洲區執行總裁、Eastspring Investments Group Pte.Ltd.董事、集團首席財務官。
新業務前景光明、道阻且長
爲了應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謀求更大的發展,中信保誠人壽也一直在謀求新的業務布局。
2016年,中信保誠人壽开始布局健康管理,2022年底對自身“康護養傳”綜合養老解決方案進行全新升級,不僅將康養的保障與服務由傳統的面向個人擴展到客戶家庭,新增了多種人性化功能及內容,更是圍繞老年人高發且影響程度極大的特種疾病——阿爾茨海默症進行了極具特色的整體設置,不但在產品上增加了認知症責任,還打造了認知症預防評估和康復指導的專屬服務方案。
同時,公司也通過聚焦老齡化特種疾病的預防與康復管理,打造自身差異化的特色服務,爲整個行業打开了康養服務探索演進的新思路。公司寄望回歸到關注客戶的真實需求,讓“保險產品+康養”成爲一個完整的故事,爲客戶提供的是“經濟補償+康養資源”的整體解決方案。
在AI大爆發的當下,公司也加大科技賦能提升客戶體驗的步伐,以科技賦能打造“智AI”服務生態體系、微理賠、理賠快賠、VR會客廳,提升客戶服務體驗,在創新變革中不斷探索。
不過,不論是大健康服務,還是科技水平的提升,都是重投入的長期業務,如何做好操作風險、战略風險、流動性風險的管控,對中信保誠人壽來說,仍是巨大的挑战。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中信保誠人壽:增收不增利、淨利潤增速由正轉負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9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