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告別“鄙視鏈”後,年輕人真正實現了“騎行自由”

文/王慧瑩 

編輯/子夜 

盛夏的八月傍晚,北京長安街上兩側的非機動車道比主幹道擁擠。街邊的綠燈閃爍,浩浩蕩蕩的騎行隊伍如开閘泄洪般湧出。

比起以前的通勤工具,如今的騎行被賦予了多重身份——健身器材、社交載體,時尚單品,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青睞。

三萬多名“踩車人”組成了豆瓣的自行車騎行小組;300多萬篇騎行筆記遍布小紅書的頁面……騎行的風潮席卷各大社交平台。

隨之而來的,是一條比價格、拼裝備的“鄙視鏈”。嘴上聊着碳纖維車架、禧瑪諾套件,付款時刷好幾萬不眨眼,有的“氪金”裝備黨不惜花幾十萬組裝一輛自行車。

比裝備的壓力,不僅卷到了專業騎行者,還卷到了普通的上班族,“我騎了五年公路自行車,之前長安街是我通勤的必經之地,現在我都不好意思騎着我幾千塊錢的自行車路過了,因爲騎着幾萬、幾十萬車的大有人在。”李浩告訴連线Insight。

感覺到不舒適,恰恰與很多人玩騎行的初衷相反,騎行,給很多人年輕人帶來的應該是自由、輕松、快樂,因此,反抗卷裝備的人也越來越多。

在小紅書上,分享“退出騎行群”的人越來越多,他們更希望專注騎行本身,退出卷完車子卷設備的怪圈,不雜的社交話語影響,不墜入消費主義陷阱。

更多年輕人的騎行理念正在回歸理性,注重性價比。

根據拼多多百億補貼的騎行數據顯示,雖然高價位騎行裝備仍然保持增長,但價格區間在300元至500元的自行車已經成爲消費者的首選,訂單佔比超過30%,500元至800元的自行車訂單佔比超過20%。

這個趨勢也透露出一個信號,實現“騎行自由”,並不一定要很貴。

1、從卷入到拒絕,他們正在逃離“鄙視鏈”

夜晚的長安街,誰都想第一個衝出隊伍。

但第一不是誰都能當的。騎行愛好者郭喜回憶,打頭陣的往往是“氪金”的裝備黨。

他們通常戴着上千元的頭盔,身穿一套緊身騎行服,手握着幾萬甚至十幾萬的碳纖維車架。即便你衝出去了,也會被後面的裝備黨“喂辣堡”。所謂“喂辣堡”是騎行圈的行話,即快速趕超。

“幾十萬身價的自行車確實快。”郭喜感嘆道。

從騎行風靡开始,這個小衆圈層中就擠滿了“裝備黨”。小紅書調研數據顯示,騎行超過1年以上的騎手們,在騎行上愿意花費1萬元以上,而騎行3年的人有60%的花費已超過5萬元。

“自身毫無訓練痕跡,裝備試圖超越環法。”一位騎友在某社交平台的評論形象地描述了騎行圈“裝備黨”的狀態。

一些裝備黨們將攀比當做流行,騎行圈形成了一個鄙視鏈條——進口頂級鄙視進口入門,進口入門鄙視國產,國產高端鄙視國產入門。價格在3-20萬的皮娜、梅花、Trek等賽事級自行車品牌,被裝備黨們收入囊中。

“雖然用騎行裝備給一個人分類是不客觀的,但不能否認透過自行車的品牌、配件,甚至是騎行服,就能大概了解你是什么專業等級的騎行者。”李浩告訴連线Insight。

但令他難以理解的是,公路自行車和山地自行車之間都有“鄙視鏈”。起初,李浩在社交平台上發了個公路自行車推薦帖,結果評論聲大多是“公路自行車適應範圍窄”“雖然省力但不耐騎”等,這讓他十分喫驚。

“大家回想一下,你的自行車至少80%是在道路上騎的吧,公路自行車適用場景難道不是更高頻嗎?”李浩感到迷惑。

當自行車的定位不再局限於交通工具,騎友們賦予它更多的意義——社交、時尚、打卡。隨之而來的攀比,讓很多人“只求最貴”,掉入消費陷阱,而忽視了騎行這項運動本身的意義。

變了味的騎行圈加快了李浩退圈的步伐。以前,李浩幾乎每周都要到北京奧園“刷圈”。它不同於休闲騎車,更像是騎友之間的競速比賽。

慢慢的他發現,在刷圈過程中,擁有一樣等級、價位自行車的騎友往往會在一起交流,甚至會組建小團體,相約下次騎行。

“在這個圈子裏,都是比車、比裝備,真正喜歡騎行的沒幾個,對我們新手太不友好了。”女騎手文文剛退出騎行群不久,她反而更輕松,也更專注了。

“我想騎就騎,想加速就加速,想休息就休息,不用看所謂專業騎手的眼光。”文文告訴連线Insight。

拒絕卷入鄙視鏈的浪潮,越來越不可忽視,連线Insight翻看社交平台上關於“退出騎行群”的內容,發現表態退出騎行群的主要是兩類人——一類是之前加入內卷,進階過設備,但他們不想繼續被鄙視鏈推動再买更貴的設備。另一類是剛加入的愛好者,覺得無法適應騎行群攀比氛圍的,幹脆直接退群。

不一樣的聲音在出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變得理性,开始注重騎車真正的價值——快樂地擁抱自由。這是騎行這項運動帶來的真正價值,而他們也會尋找更適合自己水平的車,而非更貴的車。

“自由的鋼鐵、滾動的風景。”慢慢的,更多人意識到,1000塊錢的裝備和一萬塊錢的裝備追求到的快樂是一樣的。

2、性價比產品在爆發,實現“騎行自由”不用很貴

在上海生活的王偉一直是戶外運動的愛好者,去年,在朋友的影響下,他進入了騎行圈。

但他不是裝備黨,初入一項運動的圈子,王偉更加謹慎。

“我的消費理念是一切東西以好用、適合我爲主,超出消費預期的東西我不會买,性價比是我的准則。”剛入了一輛喜德盛AD300的王偉向連线Insight表示。

喜德盛AD300公路自行車,圖源喜德盛官網 

的確,和王偉一樣,很多初入騎行圈的愛好者更看重性價比,“第一輛买個入門級,第二輛再买個高性能款。”多位騎行愛好者向連线Insight表達了一致的看法。

看中這種需求,一衆國產騎行品牌研發出更具性價比的專業騎行產品,“入門級”騎行裝備正在爆發。曾經市場熟知的喜德盛、鳳凰、永久等國產品牌重新回到大衆的視野中。

比如國產新銳品牌喜德盛,在2014年推出了一款山地自行車“傳奇500”,並用它走了一趟川藏线,時速可以達到30km/h,但價格僅需2999元。

2015年开始,喜德盛走向中高端,目前4000元以內的入門級公路車衆多款式已經成爲爆款。

在喜德盛品牌負責人看來,顏值高、性能好、性價比高是真正受年輕人喜愛的自行車。“RS系列定位是性價比的時尚產品,顏值高之余,我們採取了技術下放,用到的走线技術都是其他品牌萬元以上級別才能用的。”

此外,高端自行車最突出的特點是“輕”。這依賴於碳纖維材料和特殊的排疊工藝。目前,喜德盛研發了一種叫作X6的鋁合金,用在主流車型上,而在騎行圈被視爲最高端的“碳纖維”材料,喜德盛也在持續進行自研。

定價親民,材料適合,需求側需求爆發,直接導致喜德盛很多網紅款性價比的車子“一車難求”。

不僅是車子,在衆多核心零件上,也少不了國產品牌追求性價比的身影。

在自行車領域,變速器可以說是自行車的心髒。整套變速裝置看似簡單,實則非常精密復雜,考驗的是品牌的研發能力和工藝技術。

過去,變速器的市場大多被海外品牌所佔據。

中國自行車協會技術委員會委員余世光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國內市場1000元以上的自行車變速器,年需求量約800萬套,95%的份額掌握在日本禧瑪諾和美國速聯手中。

不過,隨着國產品牌技術的提高,國產變速器也在逐漸受到重視。“近三年,國內變速器得到了更多市場的認同,我們也根據市場需求、用戶需要和產品的客群定位選擇進口或國產的變速器。”鳳凰品牌負責人向連线Insight說道。

值得關注的是,借助拼多多這類電商平台,國產性價比自行車和裝備正在“飛入尋常百姓家”。

今年夏天,拼多多上线了夏季狂歡節,推出品牌專區聚焦騎行領域,並對鳳凰、永久、喜德盛、等品牌提供百億補貼,讓消費者可以买到更具性價比的產品。

7月17日,拼多多百億補貼上线“騎行專區”,對國內外騎行品牌進行大額補貼

本質上,無論哪種裝備,奔向自由的騎行之路總是令人向往的。對國產品牌而言,讓騎行回歸本質,讓騎友收獲快樂,是他們想做的。對拼多多來說,讓消費者實現騎行自由,給品牌更大的市場,是拼多多要實現的。

3、市場在爆發,但想搶到蛋糕也不容易

當“騎行回歸騎行”,加入的愛好者越來越多,這進一步推動騎行市場走向爆發。

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自行車市場規模爲1940.7億元,預計2027年預計可達2656.7億元。

談及現在的火熱,不少行業人士向連线Insight回憶起這些年自行車賽道的起起伏伏。 

早期,隨着國外高端品牌的湧入,國產自行車品牌因技術落後無法佔領市場,優勝劣汰下,一批掉隊的企業倒閉,行業淘汰賽加速。

如今,騎行的熱潮,給國產自行車品牌帶來了新機會,同時伴隨年輕人的理性消費態度,性價比裝備成爲更多人的“心頭好”,市場整體向好的趨勢有利於國產品牌的崛起。

不過,想真的在這個市場裏分得一杯羹,並不容易。

連线Insight在和從業者溝通的過程中,也了解到了他們遇到的一些難題。

喜德盛品牌負責人告訴連线Insight,想要時刻抓住消費者心理是比較難的。“隨着整個市場的欣欣向榮,我們要在產品研發、擴大市場方面下功夫。尤其是走向國際市場,喜德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產量上來看,中國是制造業大國,據中國自行車協會統計,2021年中國自行車產量達7639.7萬輛。換句話說,我國自行車的產量並不低,關鍵在於能否擁有更高的技術、更好的品牌形象,去佔據更大的市場。

“老字號”擁有知名度,但想轉變形象也是挑战。以鳳凰自行車爲例,其品牌中心總監徐力提到,“想轉變上世紀通勤自行車的固有形象,挑战太大”,他用“涅槃重生”來形容鳳凰近十年的轉變。

鳳凰自行車 

近些年,鳳凰不斷進行產品升級、改變包裝設計。目前,其公路車與山地車產銷比例已超過60%。兩年前,鳳凰還推出子品牌菲尼仕,進軍高端自行車路线。

如今,打开鳳凰自行車的相關頁面,它早已不是從前的樣子,配色和產品設計都煥然一新,改變了消費者對它原先的印象。

總的來說,國產老品牌的產品力和品牌正在升級,但要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它們,僅靠自己還不夠。

一個突出的特點是,由於國外自行車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早,消費者先入爲主的心態會持續爲自己熟知的品牌买單,即便國產品牌的產品力已經提升,但仍入不了消費者的“眼”。

長久以來,國產自行車品牌的消費端和供給端始終橫亙着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這時候,通過營銷活動打开品牌知名度,至關重要。

在第31屆中國國際自行車展覽會上,“老字號”自行車品牌永久展台前人頭攢動,台上幾個年輕人在玩Cosplay。據上海永久自行車有限公司董事長顏奕鳴介紹,從2016年起,永久就與王者榮耀、和平精英等電競跨界合作,加大對年輕人的推廣力度。

“讓大家看看,老字號也可以很時尚。”顏奕鳴說道。

此外,品牌們集體意識到,跨越鴻溝,僅靠线下市場是不夠的,電商平台的消費數據和用戶規模或許是助力品牌前行的“東風”。

以拼多多爲例,其年度活躍用戶數超過8億,可以連接消費端和供給端,消除信息差,爲品牌和消費者提供交流的渠道。

喜德盛品牌負責人向連线Insight提到,“通過百億補貼的曝光度,喜德盛的品牌知名度可以再上一個台階,這是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

可以看到,在拼多多這類電商平台上,喜德盛、鳳凰、永久等品牌的入駐,讓國產自行車品牌被更多人看到。同時,結合電商平台的线上數據,它們能更精准地洞察消費需求變化,在產品研發、市場營銷、品牌升級方面做出迭代升級。

“不止於銷售,品牌亦可從電商銷售的過程中,更全面地了解消費者的喜好和需求,反哺品牌生產。同時,借助拼多多百億補貼欄目,能充分發揮電商平台的社交裂變能力,擴大平台上老字號品牌的市場份額。”永久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連线Insight查詢發現,當前進駐拼多多的熱門騎行整車及周邊品牌近20家,補貼金額從幾十元到千元不等。在此加持下,永久自行車2022年在拼多多單一平台銷售總額達4.3億元;鳳凰銷售總額超3億元,百億補貼爆款車型銷量最高達42348輛。

正是拼多多這樣的電商平台和國產自行車品牌的“牽手”,才讓更多優質的產品被更多人看見,讓更多騎行愛好者更輕松地去看更遠更美的風景。

(文中李浩、郭喜、文文、王偉均爲化名。)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告別“鄙視鏈”後,年輕人真正實現了“騎行自由”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9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