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我月薪兩萬五,倆孩子暑假花了三萬八”


最近,“暑假账單”上了微博熱搜,有媒體報道:近九成家庭暑期花銷在2千元-3萬元之間。其中暑期花銷在5千元-1萬元之間的家庭最多,佔比35.27%。家長們哭了:錢包沒漲,教育成本比氣球還能膨脹。

文 | 金融八卦女特約作者:奧斯特窩頭斯基

· · ·

中國式教育向來突出“只要卷不死,就往死裏卷”,前幾年,有一篇文章大火《月薪三萬,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如今,三萬月薪在吞金獸面前,完全不夠看。

最近,“暑假账單”上了微博熱搜,有媒體報道:近九成家庭暑期花銷在2千元-3萬元之間。其中暑期花銷在5千元-1萬元之間的家庭最多,佔比35.27%。

家長們哭了:錢包沒漲,教育成本比氣球還能膨脹。

不燒錢就焦慮

清越 月薪25k,花費:3.8w 账單:大娃14歲:暑假預習班2k+、劍橋英語:5k+、小號:3k;二娃5歲:舞蹈:3k+、美術:2k+、英語啓蒙:12k;遊學:11k


學習如逆水行舟,別人進你不進,就是退。像我們這種坐在劇院裏的人已經沒有選擇權了,前排的人已經站起來了,我們就別無選擇。

孩子如果成績差,你不補咋辦?孩子如果成績還可以,你不補,被別人擠下去咋辦?前幾年那個廣告語真是把我們親的心理琢磨得透透的“你來,我培養你孩子;你不來,我培養你孩子的競爭對手”,真是直戳肺管子。

說起暑假账單,大家只看到了錢,但其實,要只是花錢那才更簡單了呢,沒孩子的人根本不知道,這一個個補習班的背後,還需要司機和保姆——我爸每天7點半來接老大上暑假班,送完之後8點半再拉着老二去上舞蹈班,我媽留在家做飯,等他們中午喫完簡單休息一下,下午2點我爸再繼續送兩個娃去上英語班,晚上7點再一個去上美術,一個去上小號。所以說,如果沒有後援隊的支持,這個錢估計想花都難。

但有什么辦法呢?孩子班裏43個孩子,一打聽37個都報了暑假預習班,不補課,難道坐等开學被別人落下?娃班裏那幾個尖子生,沒有一個假期花費低於10k的。

關於遊學,我也知道網上許多人說,遊學沒啥用,但真的沒用嗎?它可以讓孩子有一個安全的、出國旅行的環境,還可以讓孩子獲得一種不一樣的體驗,讓她沉浸式體驗國外的生活如何,反正原本也是有出國旅行想法的,也算一舉兩得。

另一方面也是社交貨幣,同學們都在報,如果我們不報,和同學就沒有話聊。

所以,這並不是簡單地用“有用”“沒用”來衡量的,而是性價比的問題,就像早教、STEAM等等,對孩子肯定是有益的,但對希望有具體可見的作用的家長來說,可能會認爲“不值”。對於我來說,我的預算充足,且在我承受範圍內,它能夠帶來的收獲我也能夠接受,這就夠了。

更何況,近4w看起來多,但是在美容院一年也得花個三五萬,這樣一想,也就平衡多了。


教育更應該精打細算

麥子,全職媽媽,娃4歲 花費:5k 账單:线上英語5k


我家情況比較特殊,我是全職媽媽,也意味着我們家多了陪伴的時間,少了一份收入,所以就更要精打細算,不能搞大水漫灌那一套。

花錢和教育是兩碼事,比如說語文和英語閱讀,每天抽出1個小時,娃的進步其實是飛速的,我從今年春節到現在,每天在娃起牀和睡覺前,都刷半個小時海尼曼和raz,現在娃顏色類、動物類、數字類、家具類的單詞都能掌握,相比較我給她報了一個线下班,發現學習密度其實更差一點,一節課45分鐘200塊,只學了dad、mom、boy、girl,當時我心裏os是:親的錢可真好賺。

講真,小學三年級前,有什么很難到家長輔導不了,必須報班的課程嗎?閱讀更別提了,家長都認識中國字,只要愿意抽出時間就行。我是覺得,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更重要的是養成學習習慣,學習上面,盡量能自己上就自己上,實在自己教不了的再報班,畢竟初高中還有大把學科需要補,還是要把錢花到刀刃上。像這次我報的线上英語,5k有720節課+永久閱讀繪本資源,能一直上到,如果是线下課程,135節就要13k了呢,綜合評估了一下,性價比比較高。

素質教育,其實也可以靠薅羊毛的方式來獲得,比如去各個美術班、舞蹈班試課,或者买福利課程,200塊錢12節的那種,也能學得很好。我隊友覺得這樣孩子學的知識不系統,但我覺得,孩子在剛开始接觸時,在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適合什么的情況下,談系統教學還爲時尚早,說不定哪天就不感興趣了,這時候一下子報幾千塊的班其實試錯成本和風險系數都很高,去年咬咬牙花了3千報了一個舞蹈班,結果上了3次課哭着喊着不去了。

也可能是我個人的偏見,我覺得家長一味把孩子扔給輔導班,是不負責任的,因爲現在市面上的課程那么多,是需要家長來挑選的,購买太多,錢包受不住不說,孩子也受不住,因爲孩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如果疲於應付各種輔導班和作業,就沒有時間在自然中學習了。

像我們前段時間下大雨時,困在家裏不能出去玩,就給娃制定了“雨”主題的學習計劃,比如從簡單的知道雨怎么寫、到科普雨是怎么來的,再到學習雨相關的英文、拓展雨相關的組詞和成語,還畫了一幅“雨”的畫,這些都是知識呀,而且不花一分錢。


花錢≠教育,但不花錢無法獲得更好的教育

大偉,月薪20k, 娃8歲 花費:4k 账單:英語2k,書法2k


我們暑假也去了一趟新疆旅行,但沒有將其算在內,因爲旅行根本不能算在娃頭上,難道沒有娃就不去旅行了?這個鍋娃可不背。

而且專門爲了娃去哪也沒必要,娃5歲時帶他去了趟巴釐島,鄰居問他你去哪啦?他說“我在水庫玩了好幾天”,可見對娃來說,好玩不在乎遠近。

以前我們說,要避免孩子養成攀比心理,現在才發現,真正要警惕的是父母的攀比,有時候,父母攀比起來比孩子還可怕——因爲娃攀比得找爸媽要錢,爸媽攀比起來錢包就不受控了。什么別人家的孩子都去迪士尼玩了,別人的娃暑假報了好幾個班。這些都是魔咒,會吸幹錢包血槽的。

但不可否認,提前預習對娃來說是有用的,千萬別信網上說的什么“孩子提前學會了,等到上課就不好好聽講了”,因爲對於娃來說,提前會了這個知識點,意味着上課老師提的問題,他能比別人更快地答對,就能獲得更多的滿足感和自豪感,學得就更起勁。反而如果同樣的問題,別人會了他不會,很容易引發他的自卑心理,而且老師也不會因爲他一個人放慢全班的進度。

我很幸運,我老婆是小學語文老師,岳父是數學老師,所以很多費用我們都內部消化了,但假期我輔導我侄子時,才發現,有時候你覺得淺顯易懂的知識,就是很難灌到娃腦子裏。

你敢信,二升三的,做30道除法口算題,竟然需要45分鐘?寫150個練字,竟然要半個小時?那段時間每天我們家裏都大吼大叫,雞飛狗跳。

術業有專攻,同樣講到懷疑人生的知識點,讓老師一講,立馬就懂了。

所以,花錢雖然不等於教育,但不花錢就無法獲得可挑選的、系統化的教育。

我想,如果不是佔有職業優勢,可能這個暑假账單也會很慘烈吧。但我覺得其實輔導班的性價比很高:一是娃的教育收益,專業老師總比自己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教要好;二是購买了自己的時間成本,把自己解放出來;三是健康收益,免得自己氣到要做心髒支架;四是親子關系修復成本,再也不用爲了輔導而大喊大叫,終於能迎來父慈子孝,花一份錢帶來多重收益,何樂而不爲。


/ 寫在最後 /


教育是一個無解的命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答案,或許對這份答卷唯一的評判,就是孩子的獲得感。豐富學識、自由探索、獨立思考、創新創造、熱愛生活,都是孩子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人生路漫漫,若贏了成績,丟了快樂,不失爲成長的一大憾事。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我月薪兩萬五,倆孩子暑假花了三萬八”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20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