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理想汽車正式公布了二季度財報,數據不可以說不亮眼。
我們先來看一些核心數據:
營收方面,達317億元,同比增長10.6%,再創新高;
交付方面,季度交付10.86萬輛,同比增長25.5%;
利潤方面,並且實現連續七個季度盈利,Q2經調整淨利潤15億元,季度毛利率維持在19.5%的健康水平。
好的。真好。
可是,有意思的事發生了,財報數據亮眼的同時,資本市場似乎並不买账。
財報發布當日,理想美股大跌16.12%。
這是爲什么呢?
營收大增,利潤卻腰斬
一個重要的原因,和理想的盈利表現有關。
雖然二季度,理想仍然盈利,但是盈利能力不及分析師預期,利潤同比腰斬了52%,並且二季度利潤來源主要還是投資收益。
投資收益什么意思?理財。
靠理財賺錢。嗯。對於實體企業,多少有些尷尬。當然,也可以說明,理想的資金管理不錯。
可是營收明明大增,利潤爲什么卻腰斬了呢?因爲,理想還做不到利潤和銷量的兼得。
今年3月,理想MEGA發布後銷量遇冷,這直接拖垮了理想的盈利算盤,外加L系列市場表現平淡,理想也不得不使用價格攻勢,選擇降價。
用降價,來維持銷量。
L7、L8、L9全系降價1.8-2萬元,MEGA降了3萬元。
然後“廉價版”L6發布,再次拉動理想銷售。
這一系列舉措帶來的,就是銷量的逐步復蘇,到了7月,理想汽車銷量時隔半年重新回歸 5 萬+,月交付量達到了 51000 台,同比增長49.41%。
於是乎,理想的銷量保住了,營收保住了。但是利潤嘛。嗯。也就不太理想了。
不過,這可能也不是理想在資本市場遇冷的唯一原因,因爲從財報來看理想,在未來還透露着其他的隱憂。
純電的理想,目前略顯尷尬
財報還顯示,截止Q2,理想的充電網絡已經突破700站,並且在車企自建高速超充站排名第一。
很明顯,這是理想在爲純電車型鋪路。
去年理想喊出到 2025 年,理想汽車將形成 “1 款超級旗艦 + 5 款增程電動車型 + 5 款高壓純電車型”的產品布局,理想早就把純電和增程放在了同樣的战略位置。
但從目前來看,這個目標能不能實現,可能還得再看看了。
爲什么?最直接的原因是,市場對理想的純電,买單意愿並不強。或者說,增程式那一套,理想可能無法完美在純電領域復刻。
一直以來,理想走的都是增程式的技術路线,所以很自然有理由認爲相比於其他家新能源車廠,理想在純電領域的技術積累,很難說是突出的。
那咋辦?砸錢研發補課唄。
所以我們看到,二季度理想的研發又投了30億。
不過啊,像三電技術、充電基礎設施等些方面的投入,很難立竿見影,所以嘛,運營壓力的的陣痛也是難免的。
要肯定的是,這是一條正確的路,也是理想毅然選擇的路。
冰箱彩電大沙發還能能有多大的競爭力?
不過,上面這些困難。可能最多,也只能說是短期和中期的陣痛。
理想真正需要回答的殘酷問題是,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究竟是什么?
什么意思呢?
就是,到了現在這個階段,基本上每個品牌,都需要通過自身的核心優勢,來建立品牌心智。
單從蔚小理三家來說。
蔚來汽車的核心爭力,是服務以及換電路线。換電這個在新能源車企裏面可以說是獨一份,雖然換電能不能跑的通我們還不能定論,但是至少也是一個能講得通的路线。
小鵬的核心競爭力呢,則是智駕和成本控制,當然這和規模也有關,你看小鵬最近出的MONA M03,售價貼着10萬了,但是還能賺錢。這種成本控制能力在現在這種價格战的環境下,也是非常核心的一種競爭力。
而理想呢?找來找去,似乎就是產品力,獨特的產品定位,目前是理想最大的品牌特色。而對用戶的體感來說,則是冰箱、沙發、大彩電。
可是。可是。這真的能算是核心競爭力嗎?
這些東西,是只有理想能做,別的車企做不了的嗎?
在國產品牌內飾,越來越考究,產品力也越來越強的趨勢下,理想的產品力優勢,還能堅持多久呢?或者說,如果有一天其他品牌也开始瞄准理想的定位,理想能頂得住嗎?
當然,我們也看到,理想正在通過技術投入,不斷鞏固自己的壁壘。
但的確需要正視的是,隨着小米入局,新能源的入場大門也算是正式關閉了。門一關,淘汰賽,也正式开始了。余承東之前說過,國內的新能源車廠最終只會剩下五家,這可能也並不是危言聳聽。
但不論如何,從這份財報我們可以看到,李想帶領着理想,正在面對這場未來战爭,而並沒有因爲資本的短期波動,改變做正確的事的方向。
祝福。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李想拒絕向資本低頭 | 電動勢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73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