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饗饗」信義店疑似發生食物中毒事件,台北市衛生局統計截至今日上午11時為止,醫院通報就醫人數已達19人。(圖取自「INPARADISE 饗饗」臉書專頁)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知名自助餐廳「INPARADISE 饗饗」信義店疑爆食物中毒事件,台北市衛生局統計至今(8)日上午11時,醫院通報就醫人數達19人,分別於1月5、6日用餐後,陸續發生噁心、嘔吐、腹痛及腹瀉等症狀。消息一出,引發各界討論,究竟食物中毒症狀有哪些?日常該如何預防?《》幫民眾整理預防、症狀懶人包。仍呼籲,針對此事目前對於病原體的猜測多樣,詳情仍要以衛生單位調查與檢驗結果為準。
什麼是食品中毒?
表示,2人或2人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而發生相似的症狀,稱為1件食品中毒案件;或是因肉毒桿菌毒素而引起中毒症狀且自人體檢體檢驗出肉毒桿菌毒素,或由可疑的食品檢體檢測到相同類型的致病菌或毒素,或因攝食食品造成急性食品中毒(如化學物質或天然毒素中毒等),即使只有1人,也視為1件食品中毒案件;亦或是經流行病學調查推論為攝食食品所造成,也視為1件食品中毒案件。
請繼續往下閱讀...
常造成食品中毒的主要病因物質?
●細菌:如腸炎弧菌(常見於生鮮海產及魚貝類等)、沙門氏桿菌(常見於受污染畜肉、禽肉、鮮蛋、乳品及豆製品等)、病原性大腸桿菌(受糞便污染食品或水源)、金黃色葡萄球菌(肉製品、蛋製品、乳製品、盒餐及生菜沙拉等)、仙人掌桿菌(主要為米飯等澱粉製品、肉汁等肉製品、沙拉及乳製品等)、霍亂弧菌、肉毒桿菌(低酸性罐頭食品、香腸及火腿等肉類加工品及真空包裝豆乾製品)。
●病毒:如諾羅病毒等。
●天然毒:包括植物性毒素、麻痺性貝毒、河豚毒、組織胺、黴菌毒素等。
●化學物質:農藥、重金屬、非合法使用之化合物等。
食藥署舉例,腸炎弧菌常見於生鮮海產及魚貝類等食物中;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造成食品中毒主要原因?
食藥署指出,造成食品中毒的常見原因包括:食品加熱處理不足、食品未妥善保存、食品調製後在室溫下放置過久、生食與熟食交叉污染、烹調人員衛生習慣不良、調理食品的器具或設備未清洗乾淨及水源被污染等。
食品中毒症狀?
針對食物中毒症狀,食藥署表示,可能會出現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症狀,有時候伴隨血便或膿便,但是不一定所有的症狀都會同時發生。會依照患者年齡、個人健康狀況、引起食品中毒的致病原因種類以及喫了多少被污染的食品等因素,影響中毒症狀及其嚴重程度。
尤其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較嚴重,甚至可能會因為食品中毒而死亡。一般食品中毒的症狀通常會持續1天或2天,有些會持續1週到10天。
如何避免食物中毒?
溫度介於攝氏7-60度間稱為危險溫度帶,許多細菌在此段溫度間都能快速生長繁殖。食藥署建議,一般而言,食品加熱溫度需超過攝氏70度,細菌才易被消滅,例如肉毒桿菌的毒素即可在攝氏100度加熱10分鐘後失去活性。不過,有許多細菌產生的毒素可以耐熱,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毒素在高溫烹煮過後,仍然不會被破壞。
保存溫度方面,則須冷藏溫度需低於攝氏7度才能抑制細菌生長,其中已烹調食品,或是易腐敗食品及其原料,建議於攝氏5度以下保存;熱藏溫度則需高於攝氏60度保存。為了避免細菌在食品中繁殖而產生毒素,建議食品調製後勿於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夏天時(室溫超過攝氏32度)勿放置超過1小時。
食藥署提醒,食物保存冷藏溫度需低於攝氏7度才能抑制細菌生長,已烹調食品或易腐敗食品及其原料,建議於攝氏5度以下保存;圖為情境照。(圖取自photoAC)
食藥署提醒,外出飲食時應避免冷食、生食、不喫來路不明的食品,亦應避免路邊攤飲食,謹慎選擇衛生優良餐廳用餐,並提供預防食品中毒五要原則:
●要洗手:調理食品前後都需徹底洗淨,有傷口要先包紮。
●要新鮮:食材要新鮮衛生,用水也必須乾淨無虞。
●要生熟食分開:用不同器具處理生熟食,避免交叉污染。
●要徹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超過攝氏70度細菌才容易被消滅。
●要注意保存溫度:低於攝氏7度才能抑制細菌生長;已烹調食品,或是易腐敗食品及其原料,則建議於攝氏5度以下保存,室溫下不宜放置過久。
。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饗饗信義店疑爆食品中毒! 症狀、預防一次看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88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