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表示,喝不少水仍感到口渴,並不單純是水喝不夠,而有可能是「津液虧虛」,與個人體質有關;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明明喝了不少水,卻依然覺得口渴的狀況,甚至伴隨皮膚乾燥、嘴巴發乾、頻尿、腰痠等問題?中醫師余雅雯表示,喝不少水仍感到口渴,並不單純是水喝不夠,而是可能「津液虧虛」,也就是身體水分不足或無法有效運用水分的表現,與個人體質有關,如肺燥型、腸燥型、胃熱型及腎陰不足型等體質,皆可能影響,因此給予對應的表現與調理方式,助改善。
肺燥型 乾咳、皮膚乾
余雅雯在臉書專頁「」發文提及,肺燥體質多與外界環境乾燥、飲食不當、作息不規律有關,因此容易口乾舌燥,甚至嘴脣容易乾裂;乾咳無痰,特別是在換季或進出冷氣房時咳嗽更明顯;皮膚乾燥、粗糙、容易長細紋,甚至有脫屑現象;流鼻血或鼻腔乾燥,特別是秋冬季節更嚴重;甚至是身體調節體溫能力較差,高溫環境中容易大量出汗。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余雅雯進一步解釋,現代人長時間處於冷氣房中,或熬夜、飲食辛辣刺激,都可能導致肺津液不足,使身體無法保持濕潤狀態。因此建議多攝取滋潤肺部食物,如白木耳、銀耳、百合、蜂蜜、秋葵、蓮藕等,以補充肺部津液,改善乾燥問題;同時,也應減少辛辣、油炸、燥熱等刺激性食物,並可使用加濕器,避免長時間處於乾燥環境,如冷氣房或暖氣房中。
中醫師提到,腸道缺水通常與飲食有關,同時,因肺與大腸相表裡,若肺燥也可能影響大腸功能,導致腸燥型便祕;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shutterstock)
腸燥型 腸道缺水、便祕明顯
何謂腸燥型體質?余雅雯提到,腸道缺水通常與飲食有關,同時,因肺與大腸相表裡,若肺燥也可能影響大腸功能,導致腸燥型便祕。舉例來說,這類體質者在排便時,多需要用力,容易排便乾硬,甚至呈現羊屎狀,且便祕嚴重,數天才排便一次,常伴隨脹氣或腸胃不適,感覺腸道蠕動不順暢的問題。不只如此,其日常飲食偏重油炸、辛辣、燥熱類食物。
余雅雯建議,多喫蔬菜、水果、全穀類等,以增加膳食纖維攝取,如黑木耳、秋葵、地瓜、蘋果、奇異果、燕麥等,有助於增加腸道潤滑度,幫助排便;再者,也應攝取亞麻仁油、橄欖油、堅果類等含優質油脂食物,幫助腸道潤滑,使排便更順暢;最後,也應減少久坐,維持規律作息與運動,助腸胃蠕動。
胃熱型 口渴最嚴重且胃火旺盛
余雅雯說,胃火過旺會導致胃津液不足,使人感覺極度口渴,但喝水卻無法真正解渴,這通常與長期飲食習慣有關。其口乾舌燥情況最明顯,甚至半夜會渴醒,因此容易口臭,舌苔厚膩,甚至舌頭呈現紅色,常覺得胃部灼熱、脹氣、消化不良,飲食習慣偏重口味,特別愛喫辣、炸物、燒烤,每每口渴時想喝冷飲,覺得熱水無法解渴。
該體質者如何改善?余雅雯建議,多喫清熱潤燥食物,像是蓮藕、苦瓜、綠豆、蘆筍、山藥等可幫助降胃火,緩解口渴問題;少喫燥熱食物,避免燒烤、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也應避免過量飲冷飲,以免影響消化功能,反而加重不適。
中醫師說,胃火過旺會導致胃津液不足,使人感覺極度口渴,但喝水卻無法真正解渴,容易出現口臭問題;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腎陰不足型 身體無法鎖住水分
余雅雯表示,由於腎主水液,負責調節人體的水分代謝。當腎陰不足時,身體無法有效鎖住水分,導致水分流失過快,因此容易出現頻尿但尿量不多,且睡眠品質差,容易失眠、多夢,平時常感到腰痠背痛,身體疲勞無力、口乾舌燥,並可能伴隨手腳心發熱,晚上特別容易燥熱的情形。這種體質常見於熬夜、壓力大、長期疲勞的人。
針對這類體質改善方式,余雅雯建議,可多喫山藥、枸杞、黑芝麻、銀耳、芝麻糊等,幫助腎臟調節水分,以補養腎陰;並避免咖啡、茶、酒等利尿食物,以免加重腎陰不足,導致頻尿情況更嚴重。另外,平時也應調整作息,減少熬夜與壓力,避免過度疲勞。
余雅雯補充,補水不只是喝水,還要「會補水」!根據體質選擇合適的食物,幫助身體有效利用水分,避免過量攝取辛辣、燥熱食物,以免加重缺水症狀,並調整作息,減少熬夜與壓力,幫助身體恢復水分平衡。若有長期口渴或有缺水相關症狀者,可諮詢專業中醫師,根據個人體質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喝很多水還是渴? 中醫點名「4體質」給解方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93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