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環狀紅斑伴隨小膿皰。(照片提供/陳駿升)
文/陳駿升
1名22歲女性數月前發現右臉頰出現環狀紅斑,起初僅為小範圍紅點,伴隨輕微搔癢,未特別留意。然而,隨時間推移,紅斑擴大,出現細小丘疹與膿皰(圖1),搔癢感加劇。患者自行購買抗菌藥膏,但病竈未見改善,於是前來門診。
好發於女性 易復發應長期追蹤
臨牀檢查發現,紅斑呈環狀擴大,中央略消退,伴隨發炎性丘疹與膿皰,病竈侷限於臉部。細菌與黴菌培養皆為陰性,皮膚切片顯示毛囊周圍嗜酸性球浸潤,確診為太藤氏病(Ofuji’s disease),又稱嗜伊紅性膿皰性毛囊炎。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太藤氏病是1種罕見、慢性、反覆復發性毛囊炎,好發於女性,特徵為臉部環狀紅斑,邊緣有丘疹或膿皰,伴隨搔癢,病竈中央可能逐漸消退,形成環狀外觀。
此病需與細菌性毛囊炎、黴菌感染、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環狀肉芽腫等進行鑑別。
◎嗜伊紅性膿皰性毛囊炎分為3類
●免疫功能正常者(太藤氏病)
●免疫抑制相關型(見於HIV/AIDS患者)
●嬰兒型(發生於嬰幼兒)
◎診斷方式
太藤氏病與一般毛囊炎或黴菌感染的臨牀表現相似,因此需進行細菌與黴菌培養,以排除感染性毛囊炎。皮膚切片檢查可見毛囊周圍嗜酸性球浸潤,為診斷依據。
◎治療方式
一般毛囊炎可用抗生素,但太藤氏病與嗜酸性球活化有關,抗生素效果有限。
首選藥物為Indomethacin與Acemetacin,皆屬於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可減少發炎與搔癢。
局部治療可使用類固醇或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特別適用於臉部敏感區域。
本案例患者經 NSAIDs 與外用藥治療2週後,搔癢顯著減輕,紅斑縮小,病竈消退(圖2),不再影響日常生活。
由於本病易復發,建議患者長期追蹤,如症狀復發,應及早就醫,以獲得正確診斷與治療。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圖2:經過2週治療,膿皰消失、紅斑慢慢消退。(照片提供/陳駿升)
。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臉部環狀紅斑有膿皰 罹罕見太藤氏病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97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