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難道美國所主導印太聯盟將會因此瓦解?
台大政治系副教授、社科院國際長郭銘傑回顧,川普在1.0便拋出「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FOIPS),而前美國總統拜登也延續相同概念,並提出「印太經濟架構」(IPEF),兩人想法不謀而合。但川普上任後執意推翻拜登所有政策,也間接推翻自己1.0時期的政策,「這也是讓大家覺得上任100天沒有章法的原因。」
他補充,川普1.0與2.0最大差異在於執政經驗,第一任期許多重要幕僚都沒有找齊,許多政策想法都被幕僚引導。但他已有執政經驗,執政團隊也都是川普「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核心思想的忠實擁護者,導致政策推動力道、速度都遠超川普1.0,「可以說現在就是毫無包裝,最真實的川普。」
對等關稅只是手段 「海湖莊園協議」恐是最終目的
對於川普為何要推動對等關稅,郭銘傑點出,這與美國政治過去歷史脈絡,以及現階段財政赤字息息相關;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倫(Stephen Miran)受訪就曾點名,正是美國提供各國軍事保護,又將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造成美國龐大財政赤字。
首先,美國協助許多國家建立安全保護,也進一步導致這些國家可以把軍事預算投入到經濟層面,結果這些國家把美國當作終端消費市場;其次,因為美元被當作各國的全球儲備貨幣,美國刺激經濟工具僅剩利率與財政政策調整,卻失去了匯率政策。
郭銘傑表示:「川普的思維是『全天下都佔我便宜,這一切都是因為你們搭便車』,這種情緒比美中爭霸更為具體。」
而美國早在70、80年代就經歷過一次這樣的財政赤字問題,經歷過「尼克森衝擊」(Nixon shock)及石油危機,日本成為美國競爭力經濟體,打垮美國汽車產業,最終促使G7於1985年簽訂「廣場協議」,讓美元強勢貶值。
然而,即使美國想要複製當年作法,也出現2大決定性差異。
第一,當時是冷戰時期,許多西方國家既是美國軍事盟友,也是經濟競爭者,但現在美國最大經濟競爭者是中國,但中國並非美國軍事盟友,無法要求中國讓調升人民幣匯價。
其次,相較於冷戰時期有全球一半國家沒有實施自由經濟,除了中國之外,像是金磚國家等也具備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及國際影響力,也很難美國說什麼就跟著走。
對此,郭銘傑小結,對等關稅從頭到尾都是手段,真正想推動的是「海湖莊園協議」(Mar-a-Lago Accord),如要求各國長期持有、零利率持有美國國債100年,這就相當於全球為美國財政赤字埋單。
他更觀察,美國財政部長史考特.班森特(Scott Bessent)在15日赴阿根廷接受採訪,當被問到美國是否正在暗示「海湖莊園協議」時,回了一句「我不知道妳在說什麼?」(I am not sure what you are talking about),卻流露出一抹微笑,反應頗耐人尋味。
美方策略清晰,若各國家不希望長期陷入對等關稅的痛苦,就須與美國協商,朝向「海湖莊園協議」邁進,解決美國財政赤字,即便這對於盟友形成龐大挑戰,但這些國家1985年就曾配合過廣場協議,此路線可能再次重演。
郭銘傑指,美國第一波選擇與英國、澳洲、日本、韓國及印度5國談判,這些國家與美國存在安保協議、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AUKUS)或四方安全對話(QUAD)等軍事合作,同時也具備一定談判實力的國家,預期美國會從安全議題著手。
若上述國家都談妥,後續國家也將會水到渠成,屆時無論中國如何結盟,都不至於形成冷戰時期的兩強對抗;相反地,反而可能形成對中國的戰略包圍網,迫使中國就範。
美國要求難拒絕 台灣應積極參與新秩序建立
至於台灣立場,他坦言,「現實就是台灣無論在哪一輪都沒有拒絕的可能性」,因此美國不急於跟台灣談判。
但川普上任對於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對等關稅等作法,都在助長台灣社會對於美國疑慮,也直接造成賴清德政府親美的壓力。面對過去民進黨政府的親美立場,是否讓我國只能接受美國開出的不平等條件?郭銘傑澄清,從歷史脈絡看,二戰後全世界包括中國、台灣等都是依附美國經濟才得以發展。
舉例來說,台灣自戰後接受美援復甦,以美國作為主要出口市場,再到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皆在同一架構之下。如今美國則希望重新檢視「既然大家都親美,你能為美國做什麼?」而台灣並不具中國那樣的經濟規模,「親美」從來不是選項,而是現實必須。
即便如此,他也不否認,賴政府正面臨龐大的內部挑戰,當7日股市崩跌,無論再怎麼駁斥「疑美論」也不具有說服力,而總統賴清德所提出的「脫中入北」(脫離中國,後到美國、日本、歐洲等北方國家),希望向國人證明美國仍可依賴,作為對外政策的說帖。
郭銘傑認為,與其現在陷入「親美或疑美」的口舌之爭,政治人物應該意識到,假如美國與中國談判僵持不下,政府壓力會愈來愈大,企業財務槓桿也會更加危險,「願意提出幫企業、社會度過難關的政治人物,才會贏得政治Credit。」
目前已有企業為了躲避對等關稅,宣布要赴美投資,但是川普政策反覆,若後續對等關稅面臨變化,或美國期中選舉後直接廢止,赴美台廠鎖死在美國風險更高,必須準備第二方案。

他發想,如果全世界都面臨「WTO-1」(少了美國)龐大變動,各國勢必為自身生存另尋出路,這也代表台灣有機會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或建立、深化與他國的雙邊貿易協定(BTA)或區域自由貿易協定(FTA);若此時毫無作為,恐在新秩序中落於人後。
郭銘傑總結,即使4年後民主黨再度執政,也難以抹除川普所建立的經濟秩序與對美有利條件,因為這些終將成為美國民眾利益政策,「川普所造成的國際經貿秩序動盪,已經幾乎不可逆,繼任者只是確保傷害不會再擴大」,台灣與各國皆應盡早適應新秩序。
主題:川普上任百日:從華府看印太戰略
主持人:吳玉山(中央研究院院士)
主講人:Kenneth R. Weinstein博士(美國哈德遜研究所前總裁兼執行官)
與談人:郭銘傑(台灣大學社科院國際長)、吳田玉(日月光半導體執行長)、許毓仁(前立法委員、現任哈德遜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鄧振中(前經貿談判辦公室代表)。
活動時間:4月30日下午13:00-14:30
活動地點: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3樓梁國樹國際會議廳
報名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go/TrumpTW

- 川普
- 川普百日
- 美國
- 中國
- 關稅
標題:川普百日/對等關稅把印太夥伴逼向中國?學者:美國霸權難改變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00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