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頻被唱衰,合資車企的上半年

撰文 / 田 兮

編輯 / 張 南

設計 / 琚 佳

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唱衰合資車企的聲音不絕於耳。在當下的報道中,甚至有媒體用“大廈將傾”來形容當下合資車企的境況。

持有唱衰合資車企論調的人士,他們普遍基於的邏輯是,在汽車智能化時代,自主品牌的產品競爭力的確要更勝一籌,且隨着國潮消費的崛起,更加了解中國消費者和市場的中國品牌市場佔有率將繼續提升,合資車企的市場份額將會被進一步壓縮。

另一種觀點認爲,鹿死誰手現在下判斷還爲時尚早。在當下的中國新能源車企中,除了比亞迪,其他車企基本還沒有造血能力,他們依舊處於“賣一輛虧一輛”的境地,越賣越虧的局面如果不改變,新能源車企根本無法與合資車企开展市場份額爭奪的持久战。

前幾日,一則關於《致廣汽三菱全體員工的一封信》在網絡上被廣泛傳播,信中稱,廣汽三菱公司經營陷入困境,將不得不進行人員結構優化。

這是自3月被曝出停產新聞以後,廣汽三菱首次正面回應外界。

合資車企的被動局面不是今時今日才有之,鈴木、雷諾、謳歌、菲亞特等合資車企的離場,再加上自主車企的蓬勃發展之勢,外界唱衰合資車企的聲音愈演愈烈。

但處於同一市場競爭的自主品牌卻顯示出了完全不同的光景。

6月,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爲120.5萬輛,同比增長21.2%,市場份額爲53.1%。1-6月,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爲598.6萬輛,同比增長22.4%,市場份額爲53.1%。2023年,自主品牌在上半年首次實現了半年度份額超50%。

相較之下,合資品牌的表現較爲慘淡。

6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66萬輛,同比下降19%。其中,德系品牌零售份額21.1%,同比下降1.6個百分點;日系品牌零售份額17.8%,同比下降3.7個百分點;美系品牌市場零售份額達到9.2%,同比下降0.9個百分點。

德系、日系和美系市場份額均下降。

汽車商業評論通過梳理主流合資車企6月及上半年銷量情況發現:6月,合資車企全线同比下滑,沒有例外。其中,僅有三家合資車企同比下降幅度在10%以內,分別是廣汽豐田、廣汽本田和北京現代。東風日產、東風本田、長安福特、長安馬自達均同比下跌三成左右,神龍汽車同比下跌67%。

1-6月,僅三家車企累計銷量同比實現上升,分別是一汽豐田、北京現代和江鈴福特,其余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其中,僅3家下滑幅度在10%以內,分別是一汽-大衆、上汽大衆和廣汽豐田。有6家車企下滑幅度在10%-30%之間,分別是上汽通用、廣汽本田、東風日產、東風本田、長安福特、悅達起亞,有兩家下滑幅度超30%,分別是長安馬自達和神龍汽車。

合資真的大廈將傾嗎?

從高峰滑落後

2017年,中國汽車銷量完成2887.9萬輛,同比增長3%。彼時,沒有人料到,這一年會是中國汽車市場的頂峰。此後數年,這一數字依舊沒有被超越。

也是在這一年,合資車企中有兩家迎來了他們的巔峰時刻,分別是上汽通用和長安馬自達。

2017年,上汽通用銷量達到200萬輛的巔峰時刻,此後一路下滑。2018年至2022年,公司分別賣出了197萬輛、160萬輛、146.7萬輛、133.2萬輛和117萬輛,幾乎跌去高峰期的近二分之一。

2021年,“南北馬自達”正式合並,但合並後的馬自達也並沒有重現昔日的輝煌。在2017年到達頂峰30萬輛後,此後,隨着中國汽車市場的下滑,馬自達便一直在中國汽車市場艱難求生。直到2022年,全年銷量跌至10萬輛,成爲中國汽車市場最小銷量規模的合資車企之一。

近日,馬自達汽車公司首席執行官Masahiro Moro表示,由於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競爭激烈,馬自達在中國的業務可能比較艱難。他在一場圓桌會議上稱,“中國正在以可怕的速度發展。我們在中國的銷量以及營收,都將會承受一定的壓力。”

長安福特、北京現代和悅達起亞是在中國汽車市場至頂的前一年,即2016年提前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神龍汽車是在2015年。

最早達到巔峰的這4家跌幅也最爲驚人。在市場的淘洗中,他們已經下跌至合資車企中的三四线陣營。長安福特從巔峰期的94.38萬輛跌至2022年的25.1萬輛;北京現代從114萬輛跌至25萬輛;悅達起亞從65萬輛跌至9.4萬輛;神龍汽車從70.48萬輛跌至12.7萬輛。2022年,這4家車企的銷量均不及巔峰時期的三分之一。

2017年,上汽大衆成爲最早突破200萬輛的合資車企,當年銷量爲206.3萬輛。次年,上汽大衆到達頂峰206.5萬輛,同比微弱上漲。在連續3年銷量破200萬輛後,上汽大衆在神壇跌落,2020年最終銷量定格在150萬輛。

但也是在這一年,一汽-大衆到達巔峰。2020年,一汽-大衆銷量突破216萬輛,當年,一汽-大衆成爲國內唯一一家產銷均突破200萬輛的乘用車企業。直到今天,一汽-大衆依然穩坐合資車企第一陣營。

相當長時間以來,日系車在中國汽車市場上都擁有強大的是號召力。但在近期的乘聯會數據中會發現,日系市場份額的下跌已經是常態。按即便如此,日系車企的整體表現可以算是穩健。

以廣汽豐田爲例,2022年,廣汽豐田全年銷量達100.5萬輛,同比增21.4%,創歷史新高。

豐田和本田系合資企業還有一個特點,即他們均是在2021年前後銷量達到峰值,所以,對比來看,目前他們和巔峰期的銷量相差並不大。

東風日產在2018年銷量達到高峰,當時爲116.7萬輛。2020年底和2021年初,啓辰和英菲尼迪相繼納入東風日產管理,2022年,東風日產的累計銷量爲90.2萬輛,同比跌21.4%,承擔主要銷量的日產品牌銷量爲80萬輛,同比下跌23.6%,這也是東風日產自2015年以來銷量首次跌破100萬輛。

唱衰合資大可不必

回溯過去,今天發展如日中天的自主品牌,在歷史的不同階段也都曾被人唱衰過。

2014年,自主品牌市場份額遭遇了連續十二個月的“下降”,這一年,甚至有人將其定義爲自主品牌的下滑年;2019年4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跌至37.1%,彼時,自主品牌份額連續13個月同比下滑。

當下滑在一定時間段內成爲標籤,出現被唱衰甚至被詆毀的聲音都再平常不過。

“新勢力會的,我們三年就學會了;我們會的,新勢力十年都學不會!”今年上海車展,沃爾沃向造車新勢力公开宣战,或許,沃爾沃喊出了絕大多數傳統燃油車巨頭的不甘。其背後的潛台詞再明顯不過,和造車新勢力的比拼,燃油車巨頭暫時落後,這背後牽扯的不是行不行的問題,而是他想不想的問題。

在今年的第十五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北京現代黨委書記、常任副總經理吳周濤說出了合資車企心中最大的顧慮——在電動車行業,盈利的企業並不多,而這也是阻礙合資企業轉型的很大因素。他表示,合資企業本身優勢很多,無論是技術、資金、人才、全球的體系、品牌等一系列都有優勢,只不過留給合資企業的問題是,接下來,如何快速地走?

唱衰合資外界似乎有充足的理由。在汽車行業,“燃油決定生存,混動決定生死,電車決定未來”這一觀點已經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如果從當下推導未來,無論怎么看,合資車企都是錯失未來的代表群體。似乎生存艱難,生死不明,沒有未來。

但另一部分人認爲,從當下或許根本無法推導出未來。

上海預致汽車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豫認爲,電動化發展的階段會比較長,甚至長於預期;智能座艙、智能網聯這一階段的競爭沒有形成一個真正的賣點;高度的智能化駕駛仍然沒有落地,外資其實完全可以經過本土化的努力趕上來。只要有強烈意愿能夠留在中國的這些外資大廠,都有機會利用自己油車的優勢繼續穩固自己的基本盤,如果他們在插電混動、混動架構這個領域能夠再努力一點,再恢復一些市場份額也未可知。

其實已經有改變。

以東風本田爲例。在7月16日的東風Honda成立二十周年主題活動上,東風本田明確表示,預計至2027年,東風Honda將不再投放燃油新車,2030年前累計推出10款以上純電動車型;依托e:NS、e:HEV/e:PHEV強電智混以及全新自主品牌車型的產品矩陣,據悉,今年下半年,全新自主品牌將正式發布,該品牌被列入其電動化矩陣中。

可以說,對於合資品牌而言,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不是所有的合資品牌都有這樣勇氣。

有沒有一種可能,新的競爭才剛剛开始,但是太多人把當下的競爭當成了中途?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頻被唱衰,合資車企的上半年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5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