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肥胖症,精準治療成未來趨勢;圖為情境照。(取自shutterstock)
〔記者陳成良/綜合報導〕《衛報》昨(14)日報導,一份發表於《刺胳針糖尿病與內分泌學期刊》(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的權威報告呼籲醫學界「重新定義」肥胖症,不再單純依賴身體質量指數(BMI)作為唯一標準。這項變革將有助於更精確診斷並治療真正需要幫助的患者,然而如何有效遏止肥胖症蔓延,仍是全球須共同面對的嚴峻健康挑戰。
隨著全球肥胖人口不斷攀升,肥胖症對健康的危害也日益受到重視。過多的體脂肪會損害身體的每一個器官,並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心臟病、癌症和精神疾病的風險。然而,醫學界對於是否將肥胖症本身視為一種疾病,一直存在著極大的爭議。這場爭論的核心在於,目前醫學界主要以BMI超過30作為肥胖症的判斷標準,但許多符合此標準的人卻沒有任何健康問題,器官機能也相當正常。相反地,有些BMI低於30、未被歸類為肥胖症的人,卻可能因為體內囤積過多脂肪而罹患嚴重的疾病,卻未能及時被診斷出來。
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解決這個長久以來的爭議,來自全球的數十位頂尖專家共同撰寫了一份報告,並發表在《刺胳針糖尿病與內分泌學期刊》。報告中,專家呼籲應「重新定義」肥胖症,以避免數百萬人被誤診,並確保真正需要治療的人能獲得妥善的醫療照護。
首先,他們提出應採用更精確的診斷方式,除了BMI之外,還應將腰圍、腰臀比或腰圍身高比等指標納入考量。這是因為不同的脂肪分布位置會帶來不同的健康風險,相較於手臂、腿部或其他身體部位的皮下脂肪,囤積在腰部或內臟(如肝臟或心臟)周圍的脂肪與更高的健康風險有關。此外,專家們也建議醫事人員應進一步檢查患者是否出現因體脂肪過多而導致的健康問題的跡象和症狀。
其次,報告中也提出對肥胖症分類進行調整,新增「臨牀肥胖症」(clinical obesity)和「臨牀前期肥胖症」(pre-clinical obesity)兩個類別。這項調整旨在減少污名化並改善患者管理。確診為「臨牀肥胖症」的患者可以接受藥物等減重治療;而「臨牀前期肥胖症」的患者則可以獲得健康諮詢,避免體重進一步增加。然而,儘管這些新建議有望終結診斷上的爭議,但要遏止肥胖症的蔓延,仍然是一大挑戰。
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並放慢進食速度、增加活動量、改善睡眠品質、管理壓力和限制使用電子螢幕產品的時間,這些措施都有助於降低罹患肥胖症的風險。然而,僅靠教育和個人意志力是不夠的。各國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都必須採取更多行動,才能真正幫助人們戰勝或避免肥胖。例如,推廣「主動式交通」(active travel),鼓勵大眾減少對汽車的依賴、限制垃圾食品廣告,以及改善充斥著不健康食品的「破壞性食物環境」(destructive food environments)。
。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重新定義肥胖症!研究:腰圍、內臟脂肪比 BMI 更關鍵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89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