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

每3秒1起骨折!國衛院:抗骨鬆長效針劑 降低再骨折風險

國家衛生研究院今(13)日發表最新研究:台大雲林分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傅紹懷(左2)指出,若將長效型抗骨鬆針劑視為疫苗,針對高風險族群推動公共衛生政策,將能有效降低整體社會的骨折風險。(記者邱芷柔攝)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全球每年發生約900萬起骨折事故,平均每3秒就有1人因此倒下,尤其女性一生中每2人就有1人經歷骨鬆性骨折。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令人擔憂的是,儘管已有抗骨鬆藥物可供治療,但患者持續用藥比例低;以台灣為例,僅3成骨折患者開始使用抗骨鬆藥物,其中高達6成在第2年即停藥,最終僅不到2成能持續治療達3年。

國家衛生研究院今(13日)發表最新研究結果,提升抗骨鬆長效針劑使用率,可改善服藥順從性還能有效降低再次骨鬆骨折的風險。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很多人覺得骨鬆治療『沒效』,結果反而讓風險更高!」台大雲林分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傅紹懷指出,骨質疏鬆症是沈默殺手,在發生骨折前,患者通常察覺不到骨質流失。許多人開始治療時,期待改善腰痠背痛、希望走路更快、骨骼更強壯。

但骨鬆藥物的主要作用是提升骨密度、降低骨折風險,並不會緩解臨牀症狀,也因爲這種預期落差,讓不少患者誤以為「沒效果」而中斷用藥。此外,牙科手術需求、大規模流行病疫情影響等因素,也可能讓患者停藥,導致治療成效大打折扣,甚至讓骨折風險大增。

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王貞予指出,由於患者持續用藥比例低,且過去團隊更研究發現,若中斷治療藥物單株抗體藥物denosumab,會大幅增加脊椎骨折風險,因此與傅紹懷醫師、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骨科醫師Olivier Q. Groot合作,進一步分析2008至2018年間33萬名髖部骨折患者數據,比較不同抗骨鬆藥物使用情形下的再次骨折風險。

結果顯示,長效型的抗骨鬆針劑使用率從2%增至62%,服藥順從性提升至69%,再次骨折風險降低15%,證實長效針劑的使用改善了服藥順從性並降低骨折風險。這項研究成果也在今年1月登上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ayo Clinic Proceeding》。高齡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強調,骨鬆治療是一輩子的事,開始與停止治療都極需要專業醫護考量與陪伴協助,未來中心將進一步探索長期治療方案。

傅紹懷提到,民眾可以自我評估骨鬆風險,例如因輕微跌倒造成骨折、家族有髖部骨折、早發性停經,或身高下降超過3公分等。如果需要更準確的診斷,可至醫療院所透過骨質密度檢查或AI輔助X光診斷。長效型抗骨鬆針劑一年僅需施打一針,讓患者即使在無法定期服藥的情況下,也能獲得穩定治療效果,如果把長效型抗骨鬆針劑當作疫苗,針對高風險族群推動接種,將有效減少社會整體的骨折風險,減輕醫療負擔。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每3秒1起骨折!國衛院:抗骨鬆長效針劑 降低再骨折風險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92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