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

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 早期篩檢可治癒

▲如果寶寶的雙下肢外展呈M字型,可以這樣抱。(照片提供/王偉勛)

文/王偉勛

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是一種可治療且可治癒的疾病。早期發現並接受正確治療是關鍵。這是一種新生兒中常見的骨骼肌肉系統疾病,台灣的發生率約為每千名新生兒1.5人。

新生兒常見骨骼肌肉系統疾病

其好發危險因子包括:第一胎、女性、左側髖關節、家族史(父母或兄姊患病)、母親羊水過少、臀位產、多胞胎、足部內翻、下肢過度伸直、斜頸及每年11月至隔年2月出生等。此外,出生後因不正確的包裹或抱姿(如雙下肢併攏、橫抱)也可能增加發病風險。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位新手媽媽因自己童年時曾因髖關節發育不良而接受手術,對女兒的髖關節健康特別關注。她的女兒出生後,新生兒科醫師在理學檢查中發現左側髖關節不穩定,超音波檢查確診為「左側髖關節發育不良(Graf type IIC)」,隨即安排至兒童骨科門診追蹤。

回診過程中,醫療團隊持續進行衛教,指導正確的抱姿與照護方法(如雙下肢外展呈M字型),並進行電話訪視確認媽媽的照護方式。經過1個月的持續追蹤和正確照護,女嬰的髖關節發育正常,超音波檢查顯示已達到成熟發育。

▲王偉勛醫師示範抱寶寶的姿勢。(照片提供/王偉勛)

新生兒髖關節理學檢查包括Ortolani test、Barlow test、Alli’s test、Galeazi sign及外展活動受限呈現異常,建議在出生後4個月內藉由髖關節超音波檢查來追蹤髖關節發育成熟的情形。

根據研究,僅依賴危險因子與理學檢查,約能找出20-25%的髖關節發育不良病例。因此,超音波篩檢對於早期發現與診斷至關重要。若在6個月大後,才發現髖關節發育不良,治療會更加複雜,可能需要徒手復位、石膏固定,甚至手術治療。相對地,早期篩檢與治療能有效避免髖關節脫位,讓患兒正常發育。

早期治療能有效避免脫位 發育正常

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是一種可有效治療的疾病,透過早期發現與治療,不僅能促進髖關節正常發育,還能避免後期更為複雜的治療,讓新生兒擁有健康的成長基礎。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醫師)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 早期篩檢可治癒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93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