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

別再只怪卡路裏!英研究指「生活型態不穩定」才是肥胖之源

研究觀點指出,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體重增加並非穩定上升,而是在特定生活事件相關的時期內「暴增」 ;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記者陳成良/台北報導〕體重增加真是每天多喫幾口、緩慢累積的結果嗎?英國羅浮堡大學科學家在一篇經同儕審查的觀點文章中提出不同看法,認為體重增加可能主要源於生活中的各種幹擾事件,這種「生活型態不穩定」或許才是全球肥胖問題持續惡化的關鍵因素。

科學新聞網站《Science Alert》報導,該研究觀點發表於《國際肥胖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運動科學家道伊(Arthur Daw)及其同事指出,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體重增加並非穩定上升,而是在特定生活事件相關的時期內「暴增」。

請繼續往下閱讀...

傳統觀念認為,體重是每天攝取比消耗多一點點熱量(如同幾顆葡萄的熱量)逐漸累積而成,這種想法催生了許多有問題的飲食風潮。然而,研究團隊認為,儘管飲食確實扮演重要角色,但Fitbit等新科技收集的詳細數據揭示,體重增加的模式可能比過去想像的更具跳躍性。

研究人員主張,任何可能改變飲食和運動模式的事件,都可能導致體重過度增加,例如學業壓力、感情困擾、生病、成為父母、使用不同藥物,甚至包含愉快的節慶聚餐(如耶誕大餐)。當這些生活中的幹擾因素不斷累積,體重也可能隨之上升。近期更有研究指出,僅僅5天的垃圾食物就可能觸發體內的致胖機制;暴露環境的氣候變化也可能影響新陳代謝。

這項「生活型態不穩定」理論,也與壓力導致體重增加的既有連結相符。壓力會使體內皮質醇(cortisol)升高,可能抑制新陳代謝等非緊急生存所需的功能,將能量用於應對立即威脅。皮質醇飆升接著影響胰島素水平,導致血糖下降,引發對含糖食物的渴望。這種機制在遠古時代或許有助於躲避危險,卻不利於因應現代社會持續性的壓力,如生活成本上升帶來的財務壓力。

若體重增加確實主要由生活幹擾事件驅動,道伊團隊認為,肥胖預防策略就應聚焦於這些特定時期。他們推論,如果體重是在短期內快速增加,那麼有效的介入措施或許僅需在這些不穩定時期,進行短暫、臨時性的行為改變即可,而非長期的嚴格限制。研究者也提到,包含人工智慧(AI)在內的新科技,未來或許能協助人們在生活受幹擾期間管理風險。

不過,研究人員也強調,體重受多重因素影響,其中一些因素非個人所能控制。因此,專注於盡可能健康的飲食和運動習慣,而非僅僅執著於體重數字本身,或許更有助於達成健康的目標。




標題:別再只怪卡路裏!英研究指「生活型態不穩定」才是肥胖之源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100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