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0多歲女性常感覺雙腿沉重,後確診僵硬人症候群。透過免疫球蛋白治療,又能自由走動,再回郊山散步。示意圖,圖中人物與新聞無關。(圖取自freepik)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一名30多歲女性2年多前感到雙腿異常沉重,就像黏在地上、完全跨不出去,日常生活深受引響,直到國際巨星席琳狄翁罹患「僵硬人症候群」的新聞曝光,才心生警覺,急忙再到醫院檢查詢問,果然確診相同罕病,目前定期接受免疫球蛋白治療,走路僵硬的情況大幅改善,偶爾還能到平坦的郊山散步。
北醫附醫神經醫學中心神經退化科主治醫師戴瑞億說,這位患者相當熱愛戶外活動,過去也經常挑戰百岳,但2022年突然發現自己雙腿沉重、舉步維艱,只是從捷運站走到對面月台搭車就累得滿頭大汗,後來症狀一路惡化,通過斑馬線時,好幾次僵在行人穿越道,甚至曾跌倒骨折。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戴瑞億表示,患者本以為是運動傷害,輾轉於各科求診,但一直沒有明顯改善,直到發現席琳狄翁的症狀和自己極為類似,才來到北醫附醫就診,檢查發現個案脊椎核磁共振檢查結果正常,但透過神經學檢查及血液、腦脊髓液的檢測確定罹患僵硬人症候群。
針對僵硬人症候群,戴瑞億解釋,這類疾病是神經、自體免疫系統異常引起的罕見疾病,盛行率約百萬分之一,多發生於30至60歲的成年人,偶爾也會有1到2歲的幼童個案出現,全台估計20餘人罹病,且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2倍,目前致病原因仍不明,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主要和自體免疫系統異常有關。
戴瑞億指出,僵硬人症候群患者通常從下半身開始出現症狀,下腹部、下背部及下肢的肌肉會有僵硬感,逐漸影響到走路,走起路像機器人,最後會因肢體扭曲而舉步維艱,只能躺在牀上,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此外,戴瑞億表示,僵硬人症候群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藥物如抗癲癎藥物、肌肉鬆弛劑、免疫抑制劑等,其中,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為目前主要的免疫治療方式,藉此調整異常的自體免疫狀態。
戴瑞億提醒,僵硬人症候群常被誤為巴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纖維肌痛症候群、肌肉強直症或焦慮、恐慌等身心症狀,而臨牀上透過神經學檢查及血液、腦脊髓液的檢測即可確定診斷,民眾若出現下肢感覺異常且合併有步態問題,可盡速至神經內科就診,及早接受專業治療。
北醫附醫神經內科醫師戴瑞億表示,僵硬人症候群可透過神經學檢查及血液、腦脊髓液的檢測診斷。(圖為北醫附醫提供)
。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青壯女雙腿如黏地難以步行 與席琳狄翁同患「僵硬人症候群」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85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