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指出,若皮膚免疫失衡,病毒更易入侵;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異位性皮膚炎除了乾癢、脫皮及紅腫症狀外,竟也容易感染新冠病毒!萬芳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沈孟暵發表其研究成果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感染新冠的機率明顯高於一般人,且不分性別與年齡皆有此趨勢,可能原因包括「皮膚保護力變弱」、「免疫系統亂了套」,以及「皮膚上的好菌不見了」。
沈孟暵在臉書專頁表示,他和研究團隊研究了超過24000位異位性皮膚炎病人的資料,發現不論是男生、女生,還是不同年齡的人,異位性皮膚炎得新冠的機率都比一般人高。原因在於異位性皮膚炎與免疫系統息息相關,患者皮膚常因發炎而出現裂痕,降低天然屏障功能,就像城牆出現破口,使病毒更容易從皮膚侵入。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患者的免疫調節能力本就失衡,某些免疫細胞過度活躍時,反而抑制對病毒的正確應對能力,導致整體防禦力下降。
他進一步指出,健康皮膚表面原本存在有助於防禦外來病原的益菌,但異位性皮膚炎導致皮膚發炎,這些好菌的數量隨之減少,病毒便更容易在皮膚表面停留並入侵體內。
針對不同治療方式對感染風險的影響,研究也發現,使用生物製劑「杜避炎」(Dupilumab)治療的患者,相比採用外用或口服類固醇者,感染新冠的機率顯著較低。沈孟暵表示,這顯示杜避炎在穩定病情的同時,可能更能保有正常的免疫反應。
除了皮膚疾病本身外,若患者同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或肥胖等慢性病,其感染風險也會進一步提升。
沈孟暵也提到,在此次研究樣本中,使用傳統免疫調節劑及部分小分子藥物者人數較少,無法提供進一步比較數據。未來若能累積更多資料,將有助於釐清不同治療策略對感染風險的影響,讓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能獲得更完善的照顧。
沈孟暵也提醒,雖然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疾病,但隨著醫學進展,除了類固醇外,小分子藥物如「喜繽果」及各類生物製劑,均為目前有效的治療選項。患者應與醫師配合,尋找最適合自身的療法,並留意日常保濕與清潔,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感染風險。
。
。
標題:國內研究發現異膚患者易染新冠 醫揭3原因:小心皮膚「破口」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99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