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

55歲工程師罹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健保藥物治療停止退化

工程師王程麒(左)是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病友,去年起接受健保給付藥物治療後,運動功能已暫停退化,甚至肌力逐漸進步。台灣SMA之父鐘育志(右)呼籲可能病友要站出來接受診斷、及早治療。 (記者許麗娟攝)

〔記者許麗娟/高雄報導〕228是國際罕見疾病日,全台約有400名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病友,過去SMA無藥可醫,但隨著治療藥物相繼問世,雖然治療昂貴,但去年起18歲以前發病的病友可申請治療,醫師也呼籲尚未診斷的可能病友及早診斷治療,防止病情惡化。

今年55歲的工程師王程麒是SMA第3型病友,3歲前就常因步態不穩容易跌倒,運動功差,跑步總是全班最後1名,41歲因一次跌倒造成左大腿骨折,因妹妹早她半年確診SMA,經過血液檢查也確診。

請繼續往下閱讀...

王程麒說,隨著年齡漸長,從最初的雙腳開始退化,到後來雙手也漸漸無力,有1次在家中從馬桶跌下來,因手腳無力爬起來,獨自趴地1小時等待家人返家將他扶起,嚴重時,9年內發生6次重大跌倒骨折,左大腿、左小腿、左肩膀與右腳踝都摔斷過。

台灣SMA之父、高醫小兒部教授鐘育志指出,SMA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一種單一SMN1基因變異,導致神經肌肉運動功能退化的體隱性遺傳罕見疾病,患者會因運動神經元持續性退化,影響坐立、行走、說話與吞嚥功能,嚴重甚至無法自主呼吸而死亡,台灣約每2萬人有1人,但僅約400人有確診,多數是可能有症狀但尚未確診。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不再無樂可醫,雖然藥物治療昂貴,但去年起健保已擴大提供18歲以前發病的病友申請治療,病友王程麒(左2)治療1年後,不僅停止運動退化,甚至肌力有逐漸進步。(記者許麗娟攝)

SMA依發病年齡及可達到的最佳運動功能可分為4型,第1型是小於6個月發病,佔50-60%,患者多在2歲內死亡,活下來也會終身臥牀,靠呼吸器維生;第2型為6至18個月發病,佔20-30%,患者從可獨坐、輪椅代步,到會失去獨坐能力、臥牀;第3型是18歲前發病,佔10-20%,從可獨立行走到漸漸失去行走能力;第4型則是成人發病,佔1%,輕微運動、功能障礙。

高醫小兒部醫師梁文貞表示,SMA治療有背針、口服與基因治療3種,基因治療為限6個月以下之新生兒,2024年8月健保擴大給付SMA病友,除了長期呼吸器依賴患者外,18歲前發病核准申請背針、口服用藥,不但能「幫病程踩煞車」,臨牀觀察甚至有機會讓運動功能進步。

病友王程麒說,自己在2023年時手已開始無法掛毛巾,甚至連刷牙、喫飯挾菜都無力完成,因藥費每劑高達200萬元,第1年就要打6劑,因他3歲起即有發病症狀,符合健保18歲前發病者用藥給付對象,去年開始接受背針治療,如今運動功能已暫停退化,不但掛毛巾可以一次到位,刷牙與刮鬍子也只要左右手交換一次動作就能完成。

王程麒分享,在得知確診罕病時非常沮喪,但看了別人心路歷程的書而稍微釋懷,也告訴自己,「我們沒有力氣,但有勇氣」,他很幸運是在還能自由行走時因工作關係曾到世界多個城市出差,他的工程師工作目前申請居家辦公,用藥後覺得自己可以不用提早退休,一直做到生命的終點。

鐘育志表示,SMA藥物治療可「停止疾病的退步,爭取進步空間、改善生活品質」,用藥後有97%病友停止退步,60-70%的運動功能會有某種程度的進步。呼籲有肢體運動功能持續退化且還未確診者,不論任何年齡,應該出來診斷,SMA是可治療,而且有健保給付藥物,不要放棄任何可以治療的機會;也建議家長讓新生兒篩檢,及早診斷和治療,可防止或延後發病時間。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55歲工程師罹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健保藥物治療停止退化

地址:https://www.twetclubs.com/post/93947.html